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7个乌镇人的WIC期待

2016年11月14日 13:38:36  来源:钱江晚报
字号:    

  篾匠钱利淮:

  期待通过直播,让一万人同时上竹编课

  31岁的钱利淮是土生土长的乌镇人,乌镇西栅景区地标性的合影景点——直径5米高的巨大竹匾就是他父母花一个月时间做成的;而现在,这个年轻篾匠已成竹编老师,将这门老手艺传承创新。

  建镇1300多年的乌镇,有很多老底子的手艺,蓝印花布、三白酒、丝绵、手工酱等,其中竹编不得不提。乌镇陈庄,曾是竹编交易集散地,“陈庄竹篮”一度风靡上海滩。即使这样,大学毕业后,钱利淮放弃在杭州的工作,回老家继承“祖业”时,家人还是反对,认为竹编是个没前途的行当。

  不过,钱利淮有自己的打算。他四处拜师、改良传统工艺,想让老手艺“活”下去。他把竹编变成了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程。他精心准备材料包,在桐乡开设课程,教感兴趣的年轻人学习,还制作了平面课件,写清楚每个步骤,放在“竹芸”微店上,买材料包的人可以在家学习制作。

  不仅如此,他还在乌镇植材小学授竹编课,学生们很喜欢,他编辑的两年制教材也已初步完工,“我打算先培训美术老师,让老师将竹编手艺教给更多孩子。”虽然每天钻研传统手艺,但钱利淮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今年9月开始,他还在凤岐茶社的“乌镇创业TV”这个直播平台上教授竹编技艺。“这个点子也是朋友给我的建议。”钱利淮说,之前他开设课程都是小班规模,10多人,最多一个大班也才150人,“我希望通过直播,让一万人同时能上竹编课。”

  凤岐茶社是乌镇峰会的“产物”,是创业青年碰撞点子的地方,一年多下来,已有不少创业青年获益。“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对我们来说,改变最多的是思维。” 钱利淮说,身边在乌镇开饭馆、开旅店的朋友,开始走小众化、高品质的路线,通过互联网平台宣传小店,吸引游客。

  “竹编虽然小众,但我希望能把这门传统手艺传承创新下去,让更多年轻人学习。” 钱利淮信心满满。

  三年开12家民宿餐厅的黄吕强:

  想玩出第一家真正的“互联网+民宿”

  三年前,乌镇人黄吕强还是上海一家房地产公司的中层;2013年,他回乡创业,如今已经是10家民宿、2家餐厅的老板,而且生意都很好。

  “我看好旅游业,乌镇的旅游当时发展势头迅猛,正好也有创业打算,就回来了。”2013年10月,黄吕强开出第一家民宿“我行我素”,每个房间都有不同风格,一推出,就在一众商务酒店中脱颖而出。

  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后,当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对于创业者,政府在政策、融资等方面均给予了倾斜,黄吕强从中受益,迅速扩张。“我不是开民宿,我现在是‘玩’民宿,将自己想象中的民宿样子付诸现实。”更让黄吕强开心的是,很多创业空间入驻乌镇,年轻人可以聚在一起,碰撞灵感,交流想法。

  他认为,未来互联网会融入到更多人的生活中。这已在乌镇得到了很好体现,最初他的民宿网络预订量只有30%,而如今已近70%,大部分人都是电子化支付。黄吕强想打造乌镇第一家真正的“互联网+民宿”。目前,他正在和一家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一款智能软件,让客户通过手机,搞定从订房、入住到开门、遥控室内电器、退房等一条龙服务,甚至还想引进机器人服务。“互联网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未来可以大胆想象,乌镇作为高科技的‘试验地’,我很期待看到高大上的产品应用到普通人的生活中。”黄吕强说,一切皆有可能。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