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是珠江口海域重要的排洪通道也是一个典型的弱洋流海域,每年从珠江口夹杂着大量的泥沙涌入,如果大桥的桥墩太密将增大此区域的阻水面积。这不仅将影响洪水的通过率而且还将阻挡泥沙。
为减小大桥的阻水比,22.9公里长的大桥主体桥梁部分,将190个桥梁承台埋入海床面以下,这种大面积使用的做法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
同样的创新也体现在这些看不到承台的桥桩以上。22.9公里长的钢结构桥梁,用钢量超过40万吨。而这些桥面单元必须在三年内制造完成。在需求引导设计的理念下,小型设备被拼装成大型部件,工厂化生产机械化装配在港珠澳项目大面积推广。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 苏权科:我们把钢箱梁全部放在工厂里自动化生产,而且无论是小节段,大节段,全部在工厂里去拼。甚至我把六车道的双浮桥全部搞成一块梁。我们推行大型化,标准化,装备化,工厂化,也就是说把桥梁生产变成工业化生产。这样保证了120年设计使用寿命,同时保证了工程的品质。和以后运营服务,可检可修。大大提高了我们国家的工业化水平。
这种工厂预制的方法,不仅最大化的提高了大桥部件的质量和寿命,更是带动了整个钢结构生产厂家的产业升级。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 苏权科:提前考虑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建立了一套标准,我们叫港珠澳标准,按这些来设计施工建造,就可以达到120年的设计使用寿命,达到我们三地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从目前的情况看,我是有信心实现这个目标的。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