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唯论文论英雄” 为什么改不动? 怎样才能改变?

2016年09月05日 08:47:59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具体奖励政策大致可分为4类: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所在高校为第一署名单位,论文发表在《科学》《自然》等顶尖学术刊物上,每篇奖励20万—50万元;SCI收录的论文分区奖励,一区论文每篇奖励1万—5万元,二区论文0.5万—3万元,三、四区论文0.1万—1.5万元;论文被EI收录,每篇奖励0.1万—0.9万元;论文被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收录,每篇奖励0.1万元左右。

  在受访的科研院所中,实行论文奖励的也超过80%,奖励的标准与高校大致相当。

  论文的“溢出效应”还不止于此。据某农科院研究员李长之介绍,现在国家对科技人才特别重视,从中组部到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基金委,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才计划。“我留意了一下,发现在各种人才评选中最看重的还是‘高水平’论文。你凭借一篇或几篇‘高水平’论文获得‘杰青’或长江学者,如果没房子,马上给你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其价值五六百万元。另外,一旦你靠论文戴上‘杰青’或长江学者等帽子,与一般教授的待遇就会差好几倍,获得的课题、经费也大不一样。”

  无孔不入的“金标尺”

  从项目申报到奖励评审,从人才评价到学科、单位评估,都在“论文数数”

  “有了论文你就是人才,没有就不是。”李长之说,前些年袁隆平因为没有“高水平”论文当不了院士,现在这种情形还在延续。“评院士最重要的硬指标是国家奖,但是评国家奖时论文又占主导地位。比方说,你培育的新品种推广了几千万亩、增加经济效益数十亿元,但评委会说,你有推广面但没有高因子论文,说明你这个新品种技术含量不高。而已经大面积推广、经过实践检验的新品种,怎么就会技术含量不高呢?”

  多位受访者表示,现在论文导向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除了单位内部的职称晋升、年终考核、津贴奖金,国家相关部门的项目申报和结题、奖励评审、人才评价、院士评选、学科评估,以及五花八门的单位排序中,论文都成为衡量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无论是评审专家还是被评估方,都非常重视评价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被引用数,而不是其对科学发展的实质影响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