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腐败:买高档烟多数索要发票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脱稿发言《如何避免“八项规定”一阵风》,获13次掌声。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大家对奢侈浪费、公款浪费的反感,对中央新政策落地生根的期盼。然而,记者近日在多地采访了解到,在中央“八项规定”等措施出台后,高价烟仍然受宠,炙手可热。相关专家认为,各地愈演愈烈的高档烟消费已脱离了正常消费范畴。
“你要是送礼,就买这个烟,650元一条。”在北京宣武门附近的一家烟酒专卖店里,老板拿起一条软中华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中华卖得最好。一位市民看记者一直在打听各种高档烟的价格时,气愤地说,“一条烟就是一个低保户两个月的生活费,真是太奢侈了。”
记者在烟酒专卖店调查时注意到,前来购买零散香烟的普通市民青睐每条售价50元至300元不等的香烟,而购买整条甚至批量购买高价烟的人则大多索要发票。“我们主要靠卖高档烟挣钱,因为高档烟利润高,买高档烟的都是一买好多条,也不问价钱,还让开发票。这大多是为了送礼,很明显嘛。”北京朝阳路一家烟酒专卖店老板告诉记者。
另外,一些政府部门也成为消费高档烟的大客户。“我们的高档烟专门销售给政府部门,因为能保证是正品,所以价钱也比市场上的高,再说政府部门也不在乎价钱高低。”一位在北京专供政府部门的经销商告诉记者,他维护着几个大客户,每年都能挣一百多万元。
事实上,税率达到五成左右的烟草产业,从原料种植、卷烟生产、产品销售每一个环节都与地方财政、税收息息相关。烟草业也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的“经济支柱”。据烟草部门的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各地烟草牌号中,销售收入400亿元以上的品牌有9个,其中“双喜·红双喜”、“云烟”、“芙蓉王”、“利群”、“黄鹤楼”、“玉溪”等6个品牌的销售收入超过了600亿元,而“中华”更是达到1180亿元。
专家认为,礼品消费、公款消费助推了高价烟的泛滥,要让烟草行业回归理性,应根据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限制公务消费的标准,人均消费结合当地的消费现状制定相应标准。涉及烟酒等的标准要具体并有可操作性,同时还要严格监督执行、执纪执罚的配套措施。
有关专家认为,只有党政机关、国有事业单位不用公款消费香烟,各种会议不摆烟,招待客人不上烟、不劝烟,领导干部不收烟、不送烟、不敬烟,高价烟滋生的“奢侈文化”才会彻底失去市场,“指尖腐败”才会失去空间。
巧立名目:奢侈品发票开成“办公用品”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在国人奢侈品消费巨额数据的背后,暗藏公款消费、权钱交易等阴影。
“送多少钱的礼,要看你想拿多大的工程,送的礼还不能太暴露,免得让人家麻烦。”一位做工程承包业务的老板告诉记者,这几年送的比较多的是爱马仕、古驰、路易威登等奢侈品。
近日,在北京爱马仕的一个专卖店里,记者称要选购公务礼品,该店导购马上推荐了2013年新款、价值5万多元的包。“这要是上班用是不是太扎眼了?”记者问道。导购笑着说:“放心,这包的设计很低调,最近很多人买这款送领导,很受欢迎。”
贝恩管理咨询公司的最新研究显示,京沪两地有65%的奢侈品消费者打算减少购买带有显著商标的奢侈品,他们转而偏好具备独特性、高品质和低调的奢侈品。
一位业内人士说,在中央“八项规定”等措施不断出台以来,那些从高端白酒、海参和鲍鱼里转移出来的送礼资金,部分溢到了奢侈品领域。
另外,以往一些单位之间“公对公”送礼不仅难以界定,而且还巧立名目,资金走账非常方便,通常用“办公用品”等名义就消化掉了。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即便打掉了伸向奢侈品的手,只要仍然存在利益驱动,送礼的手自然会伸向其他地方。想要管住送礼、收礼的手,先要打掉权钱交易的胆。因此,要从制度设计、执行等多方面堵住送礼的路径,遏制收礼的胆量。
[ 责任编辑:吴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