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杂志社执行主编孙晓飞表示,我国现在是未富先老,有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但不管哪种形式,都不影响子女行孝。此外,失能、失独老人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都给孝提出了更大的考验。”
在欧洲和日本,“社会化”、“机器化”服务养老非常普遍。伴随我国智能养老、技术养老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养老方式会更加多样。
“在中国,养老还需情感投入,孝必不可少。”《求是》杂志文化编辑部副编审李孝纯说,技术养老可解决老人的生活问题,但满足不了老人情感上的需求。
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不孝现象”与中国人亘古未变的“重孝情节”背道而驰。新“二十四孝”以一种更亲民的方式推崇着“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
当下,子女因赡养费与父母对簿公堂、对父母缺乏关心体谅的现象屡见不鲜。此外,母亲节让学生“洗脚示孝”、成人礼上让孩子“磕头言谢”等,这种“街头秀”式的行孝又大多流于形式。
“新‘二十四孝’不仅可以增强年轻人孝的观念,还可以强化他们的行动。”李孝纯告诉笔者,要通过孝行规范的传递,唤回人们的孝道觉悟,在积极倡导中,让行孝内化为子女的责任践履和情感守候。
“新‘二十四孝’能给我们一个提醒和警示的作用,它的出台非常及时。”顾建平说。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