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广东回应空气监测造假质疑 半小时内发布来不及改

时间:2012-06-06 13:58  来源:广州日报

  最科学的是监测PM1

  所谓的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那么,究竟我国或者广东的PM2.5污染现状如何呢?为何不监测粒径更小的颗粒物呢?

  钟流举:根据美国NASA在2001年到2006年的卫星数据显示,我国PM2.5的年均浓度在40微克/立方米~80微克/立方米之间,而美国的是0微克/立方米~15微克/立方米之间。我国是全球PM10和PM2.5高污染国家之一,与印度的水平差不多。根据美国耶鲁大学2012年的一项研究,中国PM2.5的污染格局,山东、河南最严重,广东属于污染一般的地区,而且从2005年开始,PM2.5的浓度一直呈下降趋势。

  至于更细粒径的颗粒物监测问题,实际上最科学的应该是监测PM1,也更有意义,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大。通常来说,粒径在7~10微米的颗粒物可以进入鼻腔,4.7~7微米的颗粒物可以进入咽喉,这一阶段还是可逆的,人体可以咳出来;但到了3.3~4.7微米时,颗粒物就要进入气管和支气管,在2.1~3.3微米时,颗粒物可以进入中支气管;在1.1~2.1微克时,颗粒物进入支气管末端;在1微米以下,也就是说PM1,就要进入肺泡血液,对人体健康影响极大。

  但由于过去监测仪器的切割头精度达不到要求,也就是说技术上不过关,无法监控。现在技术进步后,已经具备监测PM1的水平,省控监测站点中至少有10个在监测PM1。现在的问题是,PM1没有标准,国际上都没有标准,就不适宜进行实时发布。不过我认为,可以在未来的年度报告中提及PM1的监测结果。

分享到:
编辑:芮益芳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