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中国60年外交战略考量:解读几代领导人时局判断

2011年08月19日 13:07:1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章百家: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新情况最值得注意:

  第一,冷战结束后出现的一超多强的局面虽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从80年代末起,引起国际格局变动的不是世界大战,而是非战争重大事件——苏联解体、“9·11”恐怖袭击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些事件发生前几乎都没有被预见到,产生的影响在短期内也难以估量,今后也难保不再发生类似重大事件。

  第二,国际形势不再是“外部环境”,我们在研判国际形势的发展时,必须加入中国自身的因素。对外国人来说,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引人关注。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形势中最重要的变量,至少是最重要的变量之一。

  第三,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关键时期,国际格局仍在变动之中,这样一种内外变动的重叠使中国处于一个敏感期,中国将长期处在一个安全瓶颈之中。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面临着不少前所未遇的新问题,内部压力增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其他国家正在重新审视中国,外部压力也必然增大。

  面对这些新情况,在探讨我国大战略和现阶段发展目标时,应着重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改革开放仍是中国必须坚持的大战略。无论外部世界怎样,中国最重要的目标在国内,即在2025年建成以实现公平、公正与和谐为特征的全面的小康社会。中国的战略与外交调整必须配合这一目标的实现而展开。现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上个世纪已经有所不同,改革所针对的主要是由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改革的难度加大,并且是在高度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使得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地调整战略与外交必须结合四项使命,找准重点并注意各方面的平衡。

  第二,中国长期以来属于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的定位,目前正在发生变化。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名列世界第二位,但按人均计算,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我们常说,中国是“发展中大国”,这其实是一种双重身份。由于这种双重身份,一方面,我们必不可免地要承担更大的国际义务,但必须量力而行;另一方面,我们要强调自己发展所需的利益,而这种利益又要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这将是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

  第三,合理设置我国的外部目标,当务之急是巩固已经取得的大国地位。中国现在无疑已是一个世界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存在不少软肋的大国——经济体制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待大幅提高,国家统一尚未完成,政治文化方面的软实力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在实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时,提出过高的外部目标极易引起外部世界的连锁反应。中国早已庄严宣示“永不称霸”,走“和平发展”之路。中国所希冀的大国地位也必然应该是新式的,以本国的繁荣、人民的安康、世界的和平与和谐为目标。(章百家 玛雅)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要闻 时政新闻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