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中国60年外交战略考量:解读几代领导人时局判断

2011年08月19日 13:07:1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邓小平开启“全方位”外交

  玛雅:有人说,毛泽东时代外交是革命外交,中国反对两霸,支持第三世界人民革命。邓小平时代外交是利益外交,以大国关系为重,美国尤其是重中之重,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疏远了。看来这个说法有失偏颇,邓小平时代中国已经开始了“全方位”外交。

  章百家:80年代中期,邓小平认识到,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并提出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是“和平与发展”的论断。这一论断为改革开放和建立全方位对外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撑。早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就把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反复重申并坚定地奉行了这一政策。

  80年代末90年代初,虽然发生了国内政治风波、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制裁”、苏东剧变、海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国的对外政策却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保持了前所未有的稳定和连续。

  1991年夏天,在对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思考后,江泽民等中国领导人提出:两极格局已经终结,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改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这种认识使得中国外交朝着更加务实的方向发展。

  从1992年至世纪之交,与改革开放相配合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发展并结出累累硕果。在这个阶段,国际、国内两方面因素都对中国外交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方面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内方面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香港、澳门回归。与此同时,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两岸人员往来频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至世纪之交,中国基本构筑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格局,既考虑到同大国和发达国家的关系,也考虑到同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既重视发展双边关系,也重视多边外交活动。

  从推进四项历史使命的角度看,这个阶段取得的进步是无与伦比的。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起飞阶段,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已基本具备了一个大国所应有的实力,国家统一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社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