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访美。
外交目标随国家利益而变
玛雅:一国的外交和战略与其国家利益相联系。比如美国,它的国家利益包括国家安全、持续成长的经济、“普世价值”传播,以及由美国推进的国际秩序。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是围绕它的国家利益展开的。那么在你看来,中国的国家利益是什么?
章百家:与美国这种政治经济制度定型的国家不同,中国自近代被卷入世界体系以来,长时期是一个充满革命性变化的国家,因此它的国家利益似乎不那么稳定。特别是每次政权更迭,都会打断对外关系的连续性。即使是在1949年以后,中国的外交与战略也不乏戏剧性的变化。但是从跨越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事业及所追求的目标,这些目标反映的就是中国最基本的利益诉求。
这些民族目标或中国人认定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项:一,实现现代化;二,恢复大国地位;三,完成国家统一;四,实行社会变革。这四项目标决定了中国基本的国家利益,构成了支配着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大战略的要素。中国领导人在考虑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社会、文化各方面的问题时,这四项目标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在。
玛雅:关于60年中国外交史,通常的观察是以领导人的代际来分阶段,比如毛泽东时代外交、邓小平时代外交、江胡时期外交。你作为一名研究者,从中国对外关系的演进来看,是怎么划分阶段的?
章百家: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曾总结说,中国外交是“十年一变”。即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反两霸”,70年代“一条线”。这当然是大致而言。从那以后,我看可以再加上80年代“全方位”。从这时起“十年一变”的周期也被打破了,中国外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稳定和连续。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
玛雅:建国初期的“一边倒”,主要是因为中共与苏共之间的历史渊源?
章百家:有历史原因,更主要的是现实原因。“一边倒”所根据的主要是中共领导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判断。“二战”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最初估计,美苏继续合作将是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大趋势。在此条件下,国内可能出现国共合作、和平建国的局面。因此他们主张,中国应与美苏都保持友好关系,成为“美苏之间的桥梁”,缓和它们在亚洲的冲突,从而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然而,战后不久,美苏关系严重恶化,国共也爆发了内战,中共不得不重新判断形势,选择新的战略。
1946年下半年,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两个阵营”、一个“中间地带”的理论。他认为,战后世界将分为以社会主义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和以美国帝国主义为首的反动阵营;在美苏之间隔着一个辽阔的中间地带,由欧、亚、非三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构成。美苏之间不会爆发战争,美国极力突出美苏矛盾的目的是力图控制和侵略包括中国在内的中间地带国家。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