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二:什么是“三公”经费合理与否的标准?
伴随着一张张中央部门“三公”经费账单的亮出,部门之间的比较也应运而生,就已公开的“三公”经费来说,不同部门之间差异颇大,其中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数超过21亿元,成为各部门中最高的。
毋庸置疑,“三公”经费是支持整个政府部门正常运转的必要经费,但“三公”经费绝不是想花多少钱就花多少钱。对各部门来说,人员数量不同,工作职能也不同,“三公”经费需要一个标准来衡量其是否合理。
“‘三公’经费不能单纯看绝对数字,评价‘三公’经费是否合理的标准与评价整个财政预算是否合理的标准一样,那就是看绩效,而所谓绩效,也就是花尽量少的钱,办尽量多的实事。”刘尚希说。
相关专家表示,从预算的角度,绩效是一个较为复杂与系统的问题,绩效的核心讲究“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近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从绩效的角度对包括中央部门在内一些预算编制部门进行相关指导。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副院长李燕指出,绩效是个相对专业的问题,要想全社会对“三公”经费是否合理作出判断,中介应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担负职责的审计部门,例如具有公信力的专业机构,它们会对“三公”经费是否合理作出应有的评价。
[责任编辑:杨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