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了“黄牛”反添麻烦
据铁道部发布的消息,实名购票的最大初衷在于打击“黄牛”。然而,记者了解到,由于“实名”没有从始至终贯穿,在施行近两个月内,“黄牛”并未有明显减少之势。
近日,有媒体在暗访北京西站和南站时发现,所谓的“实名制”已经形同虚设,倒票现象依旧猖獗。
《法制日报》记者在乘坐动车过程中了解到,“实名制”非但没有打着“黄牛”,反而给乘客带来不少麻烦。
记者发现,在实名购票制度启动初期,票面上乘客姓名、身份证号一目了然。后考虑到个人信息安全,持二代身份证购票的,票面上的身份证号码被隐去了4位;一代身份证购票者票面只显示身份证号,不显示姓名。然而,即便如此,个人信息安全同样无法保障。一些不法分子见缝插针,利用软件信息技术,破解火车票右下角的二维码信息,盗取乘客个人信息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因此甚至产生了一批在火车站出站口收集废票的“捡票族”。
此外,根据铁道部实名制购票的规定,对同一乘车日期同一车次,一张有效身份证件只能购买一张实名制车票。这样,车票售出后,售票系统就会将身份信息锁定在所购车次上,如果旅客丢失车票,即使再掏一次钱,也无法按照原来的日期、车次和乘车站购买同样的动车车票。
“实名制”动车票不能补票的规定遭到质疑,铁路部门于是对这一规定作出调整,即实名制车票丢失后,可以在车站售票窗口凭身份证件注销原车票,再重买一张同日同车次的票,但需要再付全款。据北京铁路客户服务中心解释,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有人拾到车票冒名上车。这样的说法更让乘客感到不满,有乘客认为,在实名制下捡到票的人还能上车,是铁路部门自己查验不严造成的,凭什么让旅客承担全部损失?
除此之外,实行“实名制”后,售票排队时间延长,过程繁琐,票务节奏明显变慢等问题也饱受诟病。
火车站称根本无法操作
有评论称,实行火车票“实名制”,是铁路部门回应百姓呼声所作出的重要努力,也是我国铁路运输历史上的重要进步。在人多票少、铁路运力尚不能满足需求的现实面前,“实名制”可以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购票环境,并对铁路安全运输形成一个有效保障。
初衷甚好的购票制度,为何不能严格地执行到底,而只停留在售票环节?
铁路系统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大倒“苦水”:一年要发送超过16亿的旅客,平均一个月就相当于民航一年的旅客发送量。具体到一辆列车,16节长编组列车满员时超过1000人,相当于六七架飞机的载客量。如果要按照飞机那样人人验票证,旅客起码要提前3个小时到站。这样一来,铁路特别是高铁的快捷优势将大打折扣。以一趟列车为例,乘客一般都在数百甚至上千人,但进站验票时也就两三名工作人员,他们需要辅助旅客刷卡、排除闸机故障,如果还要严格把关核查、比对身份证信息,根本忙不过来。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相关技术专家透露,目前,国外真正采用实名制购票、乘车的只有西班牙高铁,旅客提前1小时进站验票、安检。考虑到中国铁路的大运量特点,高铁实名制的重要设想是过渡到直接刷二代身份证进站,这样比航空实名制成本低且更高效。
对动车组列车实名制的种种缺陷,铁道部新闻处近日给出的说法是,已经向铁道部运输局反映旅客的意见,但改进和完善举措的出台还需要一定周期。 (范传贵)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