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 战
农村和城市的公共服务资源差别巨大——
户籍制度形成的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两种身份,造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严重滞后,成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重大挑战
2005年,一篇题为《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作者一开篇就写道:“从出生的一刻起,我的身份就与你有了天壤之别,因为我只能报农村户口,而你是城市户口。”3年后的2008年,《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再次引发人们对该现象的讨论。再3年后的当下,《奋斗了18年咖啡还能喝多久》的文章将人们对城乡差距引发的社会关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城乡不同身份之间,差距有多大,值得那么多人为之奋斗18年?
这一点,23岁的河南信阳姑娘张云到上海、北京打工之前,感受并不深。“在上海、北京生活一段时间后发现,城里和村里差别太大。”张云举例说,她的美容技术是在信阳市学的,在信阳这种培训机构很少,但在上海、北京各种技能培训非常多;村里的卫生室很破,还是私人开的,可是上海、北京各类医院不仅数量多,条件也好得多,有医保还能报销;还有找工作,张云靠的是在外打工的同乡引荐,可是城里的就业信息每天都能从报纸上看到。“这一切都太让人羡慕了。”她说。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有一组公开的数据:从城乡情况看,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可及性差。在义务教育方面,2007年,城市普通小学和初级中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分别是农村的1.2倍和1.3倍,城市普通中学高学历教师比例几乎是农村的2倍;在医疗卫生方面,2008年,城市每千人口病床数是农村的4.22倍,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是农村的2.52倍,而农村地区的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则分别是城市的2.8倍、2.9倍和1.2倍。近几年这些数据并没有大的变化。
“2009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达3.33倍,如果加上各种福利保障及其他公共服务,差距达到6倍。”郑功成说,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一方面受城乡二元分割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固化了城乡二元分割。
不仅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群之间同样存在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现象。74岁的边仁是黑龙江小兴安岭一家林业企业的退休工人,每月退休金1000多元,“虽然连涨了7年,可是比起事业单位来,差距之大累计起来足够买套一居室!”据人民网在25万名网友中的调查显示,养老金的“双轨制”已成为最受关注的现象。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公布的数字显示: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最高和最低的省份相差近10倍,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地区之间最多相差4倍以上。城乡低收入家庭和社会弱势群体基本公共服务的权益还不能得到充分保障。
造成种种不均等的根源是什么?丁元竹认为,长期实施户籍制度造成的乡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不同身份,以及附着在身份上的基本公共服务权利的不同,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特征之一,进而使政府不能按同标准提供城乡平等的就业服务、基本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以及社会福利。
郑功成指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其实是传统户籍制度束缚、相关制度分割、行政体制僵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陈旧和公共资源配置失衡综合影响的结果,客观上又成为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拉大、城乡民生改善不均衡、新型工业化发展受阻、社会问题增多的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