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学者析中美关系新起点 构建全方位“利益共同体”

2011年06月03日 22:04:54  来源:瞭望
字号:    

  构建全方位“利益共同体”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的“和平崛起发展道路”与“构建和谐世界”总方针需要进一步具体化。而这方面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全方位地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如前所述,中国的国内发展需要这种取向,中美的共同发展需要这种取向,世界大势也需要这种取向。我们期望,对这样的取向,能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大的范围内获得认同和共识。

  这里,笔者愿进一步郑重地提请国际社会注意:扩大和深化“利益汇合点”、构建“利益共同体”,已成为中国政府的明确方针。特别是“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已载入新公布的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温家宝总理不久前在第八届亚欧首脑会议的开幕致辞中也明确强调,亚欧会议成员国,应当“真正成为一个紧密相联的利益共同体”。胡锦涛主席前不久在与奥巴马总统的通话中,进一步提出了“在更高水平上推进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在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领域开展伙伴合作关系”的重大课题。

  实际上,中美之间的“利益汇合点”已是一种客观存在。2008年以来,中美两国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就是当时特定条件下双方利益的最大汇合点。现在,中美之间又需要相互适应、相互调整,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变化和各自国内结构调整,这又应成为双方新的利益汇合点。

  这方面,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动向,就是中美经济的互补和相互依存正在由贸易领域向着投资领域扩展。比如,在加州高速铁路项目和中美企业界签署的13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合同等方面,证明中美的务实合作完全有可能扩大和深化同多方利益的汇合点,也完全有可能成为构建“利益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在共同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后,中美之间的“利益汇合点”较之以前是更多而不是更少了;中美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条件是更加充分而不是更为欠缺了。

  即使在双方关系的敏感领域,中国同样以大局为重,以稳定为前提,在互相尊重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条件下,争取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比如,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我们明确反对任何一方导致半岛紧张的挑衅行为,也反对朝鲜半岛核武器化的任何努力。在台湾问题上,我们以“和解、和平、和谐”的方针,促进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在军事现代化问题上,我们坚持战略防御的方针,不搞军事扩张。在海上安全问题上,我们同有关国家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国际航行安全,等等。

  八大未来趋势

  今后十年,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分工体系将进入一个渐进的、和平的转型期,这对于中美两国又都是发展的新战略机遇和挑战。这种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对此,笔者提出八点估计:

  第一,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谁也离不开谁。

  第二,大国关系出现重大调整,相互合作和竞争更加明显。二十国集团峰会表明了各大国必须在合作中求发展,又在竞争中谋优势。

  第三,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大国整体和平崛起的势头显著。今后十年是其发展和崛起的关键时期。

  第四,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世界范围社会生产力的结构大变革。一个以“绿色、智能、可持续”为重要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日益展露其锋芒。

  第五,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气候、能源、资源、粮食、金融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全球治理问题也紧迫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第六,各大国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动,由此将决定各大国相对地位的变化。

  第七,各种形式的剧烈动荡或地缘政治冲突,以至传统形式的战争危险仍然存在。人们对此既不必惊慌失措,也不能掉以轻心。

  第八,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仍将呈现机遇与挑战相交织、而机遇大于挑战的根本走向。我们对未来十年中国的和平发展仍然充满信心。

  以上八点,就是笔者所观察到的当今以至未来十年的世界发展大势。

  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变化进程中,中国与美国、欧洲、日本之间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分歧,但过去十年促进中美、中欧、中日关系大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依然存在。这也要求我们以扩大和深化“利益汇合点”、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新观念,更加自觉地寻找推动双边和多边关系发展新的增长点,以实现互利共赢、各得其所。

  总之,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超越狭隘眼界,而以大局观念、务实精神和政治智慧来共同致力于扩大和深化双边和多边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利益汇合点”、构建“利益共同体”,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利益汇合点积累越多,共同利益基础就越深厚,构建利益共同体就越具备条件,其空间无比巨大,其成效不可限量。(郑必坚)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要闻 时政新闻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