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务农”见证闽台农业合作
王建文和农业打了14年交道。他从事的工作与“两岸交流合作”有着不解之缘。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王建文以一个服务者的角色,见证了漳浦农业逐步迈向现代、高优、精致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正朝着两岸交流合作的大方向进一步推进。如今,王建文戴上了“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漳浦长桥农业园艺科技合作园区管委会主任”的头衔。
王建文全程亲历了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的规划和筹建。
“2000多万台胞,漳浦籍占十分之一;漳浦的地理、气候又与台湾极其相似,不存在品种的排斥。”对这些优势,王建文了如指掌。而早在1984年,漳浦就拥有了首家台资农业企业,“可见渊源深长”。
14年前,王建文走进漳浦长桥农业园艺科技合作园区专司农业。1997年7月,长桥农业科技园区被列入“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的八大园区之一。不久,漳州德全高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落户长桥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园区吸引的首例台资。
2001年9月,以长桥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科技部批准成立了福建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重点以科技带动两岸农业交流。
2005年11月26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提出将近两年,全国首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在漳浦应时而生。引资之外,突出技术的引进、开发、创新、示范、推广。2006年4月10日,被批准设立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目前,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已落户68家台资农业企业和3个台湾农民个体工商户,总投资1.1亿美元,年产值15亿元。
近年来,园区先后筹措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投入。“硬件上去了,软环境也要跟得上。”在服务大厅,王建文说,园区内成立了“台农企业之家”,工商、法院、海关、公安出入境等设立窗口,保障台商权益,也使货物进出口及人员两岸往来更加便利。
一个令王建文至今难忘的镜头,是台湾农民罗美坚领到首张台湾农民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时的场景。“有技术、有经验,但是暂无条件申办公司的台农,可以更快捷地到大陆创业了。”另外两个台农廖建强、宋昀和,很快也相继当了个体户。
挂牌三年,不过是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短暂的起步。园区规划面积达30万亩,其中核心区1.5万亩、示范区10.5万亩,辐射区18万亩。而且,创业园将建成科技服务、创业孵化两大中心,打造花卉、果蔬、茶叶、渔业、物流、农产品加工六大产业区,遍及全县。用王建文的话说,一个大平台真正起来了。
在当前全面推进建设海西、两岸交流合作面临巨大机遇的背景下,如何寻求园区发展的突破之道?
在建的科技服务、创业孵化两大中心,王建文很期待。“两大中心关键是要为台湾企业、专家的核心技术提供转化、应用的条件。”他说。现在,园区明确提出,依托台资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打造全国最大的蝴蝶兰种苗开发培育基地。
有产品,更要有渠道。信息流、物流建设也在一步步实现。园区管委会对面,花卉物流集散中心项目首期100亩完成了土地平整、道路硬化、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为园区内的花卉企业率先建成一个花卉苗木展示、销售、集散的中心。”(记者 谢贤伟 雷光美 通讯员 邱耀斌)
吴森源: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10年时间,我终于找到了发展事业最理想的地方。”森源兰蕙园艺公司董事长吴森源来清流考察后,他亲自挑选位于清流嵩溪镇莲花山脚下一处山坳作为种植兰花的基地,并准备逐步把事业的重心从台湾转移到福建。
吴森源来自台湾苗栗县,学的是广播电视专业,毕业后曾从事过新闻工作,因采访各种各样的花农逐步熟悉种植兰花的技巧,他还写过不少有关兰花种植的书籍,赚了700万台币,这就是他从事兰花事业的基础。“来到清流也是机缘巧合。”原来,清流小伙子赖张龙曾代销过他的兰花,他应约来清流考察后发现,这里非常适合种植兰花。2008年11月6日,在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上,他正式签下合约,首期投资400万元,建设兰花基地。
如今,他的兰花基地已初见规模:呈梯级状的山陇田已平整得清清楚楚,9个大棚已建起来了。遮阳网、保温膜、全自动喷灌设备一应俱全,几个大棚里已经种上春兰、蕙兰等兰花品种。
在吴森源看来,现在是发展兰花事业的最好时机,他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选育、组培、杂交优良兰花品种,并大规模种植,让“花中君子”“飞入”寻常百姓家。
最近,吴森源不断地从台湾、大陆两地进进出出,随着角色的逐步融入,他心里的天平开始向清流倾斜。他逐步把台湾的组培中心以及广东基地的名贵兰花品种移入清流。在他看来,清流兰花基地还可以作为农业休闲山庄。他一遍又一遍在园地里行走,边走边寻找灵感:哪棵树要留下,怎么修整;水池建在哪里,哪些地方用来养鸡养鸭……按照初步规划:兰花基地第一期规划建设200亩,总投资2800万元,3年内达到500亩,5年内带动100户农民。
兰花有品种、品质、品位“三品”,吴森源从事兰花事业,也悟出许多人生哲理:“花繁柳密处插得进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他告诉记者说,还想在园区内建一养老院,收养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他还可以慢慢把在台湾的亲人接到大陆,在清流安度晚年。
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是2006年7月设立的,确立了规划总面积17万亩,重点建设“五区一会”的发展目标,即:建设金星加工区、花卉苗木区、名优茶果种植区、特色养殖区、生态休闲旅游区和三明市清流台商联谊会。现在,清流全县共有台湾企业22家,涉及种植、养殖、加工、旅游等产业,总投资超过2400万美元。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吴森源经常抽空看看报纸、听听广播,知道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知道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升格为国家级,他觉得发展兰花事业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劳动时晒得黝黑的吴森源,脑门子亮堂堂的,心里更是亮堂堂的。(薛希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