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阵头》宣传海报。资料图片
市场诱惑下的本土困境
少男少女青涩朦胧的爱情、朋友间不离不弃的友情……台湾电影的确为大陆市场带来一股清新风。2012年1月,在台湾大卖4.1亿新台币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大陆上映,虽是半年之后的删减版,也获得758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3亿新台币的收入。同年情人节,钮承泽导演的《LOVE》当天就大卖4000万元人民币。
不过,除此之外,大多数台湾电影在大陆票房并不理想。以《海角七号》为例,在台湾创下5.3亿元新台币的奇迹,在大陆却只有3669万元人民币。而《鸡排英雄》在台湾的票房是约1.4亿新台币,在大陆市场却仅取得120万元人民币。
台湾电影为何在大陆成绩不佳?王童认为,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够。台湾导演李烈在一次访谈中也持同样看法,认为如果上映影院少的话,片方不会投资做大范围的宣传;而宣传不到位,票房自然也不会高,形成恶性循环。
原因不仅于此。2008年,海协会会长陈云林首次赴台即受邀观看的《海角七号》,早已未映先红,但票房仍不理想。有人分析,一是影片中大量闽南语让大陆北方城市的观众不适应。二是台湾电影中表现的对于日本的特殊情感,让大陆观众很难接受。
不能否认,台湾电影进入大陆市场,的确面临如何对待差异的问题。最早进入内地市场的香港电影,为了讨好大陆观众,不断淡化香港特色,近年出现“港味消失”的担忧。台湾电影倒不必担心“台味消失”,相反,台湾本土风近年有抬头之势。2013年,台湾年度电影票房前10名,本土片占了一半以上。除了《看见台湾》是部纪录片,《大尾鲈鳗》《总铺师》等影片都彰显的是台湾本土风情。
今年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台湾电影也有此倾向。4部影片除《风中家族》外,《铁狮玉玲珑2》《十万伙急》《很久没有敬我了你》都相当本土。前两部分别由台湾综艺节目当红主持人彭恰恰、康康执导,走的是综艺搞笑路线,后一部亮点在台湾少数民族音乐,以音乐电影的形式呈现了青年的逐梦之旅。彭恰恰甚至期望,创意发端于台湾当红综艺节目的《铁狮玉玲珑2》,可以不需要配音,直接以闽南语原版进入大陆市场。曾经,台湾影人讨论的是“要大陆市场还是台湾市场”;而今,彭恰恰所追求的是“既要台湾市场也要大陆市场”,其勇气固然令人钦佩,但偏向台湾综艺节目化的表演,能否为大陆市场所接受,尚需观众检验。(记者 孙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