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台湾电影困境中的追寻

时间:2015-04-30 09:27   来源:人民日报

纪录片《看见台湾》宣传海报。资料图片

  两岸合拍渐成时尚

  与此同时,台湾电影同样经历了起起落落。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掀起新电影浪潮,《光阴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风柜来的人》等影片叫好又叫座,侯孝贤、杨德昌等著名导演更带领台湾电影,频频亮相国际舞台。

  可惜新电影浪潮如昙花一现,台湾电影随后便步入10余年的低谷。直到2008年,一部爱情音乐片《海角七号》横空出世,创下5.3亿新台币的高票房,打破台湾电影市场多年的沉闷。新一代的台湾电影不再如前辈专注于个体的纯粹意念表述,而是追求更多观众的认同。

  两年后,富有本土特色的《艋舺》再次取得2.58亿元新台币的高票房。2011年台湾电影更呈“井喷”之势,《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赛德克·巴莱》(上、下)、《鸡排英雄》4部电影票房破亿,总票房金额达约15亿元新台币,是2010年的2.4倍。此后,《阵头》《大尾鲈鳗》等也相继突破亿元新台币。

  不过,2300万人口的台湾毕竟与13亿人口的大陆难以比肩,亿元新台币仅相当于2000多万人民币。早就“登陆”的台湾导演朱延平在一次座谈会上表示,台湾电影还是应该走出来。因为台湾电影市场小,台湾一部电影成本大多在2000万至5000万元新台币,这种规模的电影在亚洲市场竞争非常吃力。而大陆,八九千万元人民币成本的电影比比皆是,在台湾是天文数字,在大陆却只是中型电影。

  2010年的海峡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2013年正式实施的《关于加强海峡两岸电影合作管理的现行办法》,取消了台湾电影的配额限制,为台湾电影进入大陆市场,以及两岸合拍电影开辟了道路。借此东风,当年即有《鸡排英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翻滚吧!阿信》等5部影片登陆。

  此后两岸合拍片越来越多,此次亮相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风中家族》即是一部合拍片,由北京紫禁城影业、北京二十一世纪威克影业,台湾兴扬电影等出资制作。由台湾著名导演王童执导,讲述的是国民党军队中几名青年在1949年迁台后颠沛流离的人生故事。72岁的王童1987年即以《稻草人》一片获金马奖最佳导演,《风中家族》是他息影执教10余年后复出的力作。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