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王建民:海峡两岸社会发展差异及因应策略之异同

2014-08-01 14:11: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二)海峡两岸均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共同富裕

  缩小贫富差距、改善弱势群体生活状态成为海峡两岸共同面对的挑战,也是海峡两岸的重要共识。台湾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尤其是迈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曾很好地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但20世纪80年代后,台湾贫富差距开始持续扩大,2010年,基尼系数为0.342,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数为6.19。这一贫富差距指标在国际上仍属较平均的水平,但在台湾内部则普遍认为贫富差距扩大,财富向极少数人集中。当然,台湾实际财富差距较上述两个指标要严重得多。依2011年综合所得税收入统计,前5%家庭平均年所得为463.5万元新台币,是后5%家庭所得的96.5倍,这一所得差距创历史新高。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也有恶化趋势。2010年,城市(都会区域)平均每户可支配所得比值为117.3,而东部与南部各县市分别只有75.6与79.8。

  同样,大陆贫富差距扩大态势明显。2012年9月,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与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首部《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基尼系数为0.275,2010年达到0.438。90年代以来,基尼系数以每年0.1个百分点增长,目前已接近或超过国际上公认的0.45警戒线。有民间学者分析,大陆基尼系数超过0.5,五等分位差距倍数为8.39(2005年)。这两个指标在世界上均属于贫富差距较严重现象,仅好于拉美地区等少数国家。同时,大陆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明显。大陆城乡居民收入比达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最高与最低相差15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收入最高10%人群与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1.3倍上升为2007年的23倍。

  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成为海峡两岸共同面临的重大任务,并均采取相应政策。2010年8月,台湾“行政院”成立“改善所得分配专案小组”,2011年提出并批准“改善所得分配具体方案”,采取短期、中期与长期三阶段七大策略,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大陆方面,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同时特别强调“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这是大陆方面对改善民生、增加居民收入与解决贫富差距方面的重大指导原则。

  (三)海峡两岸共同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发展

  老龄化社会发展成为当前海峡两岸面临的共同问题与挑战。台湾与大陆均进入老龄化社会发展阶段。1993年,台湾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7%,迈入老年社会;2010年,台湾人口老化指数(65岁以上人口与0—14岁人口比率)为68.64%;2008年,台湾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10.43%(超过7%步入高龄化社会,超过14%属于高龄社会,超过20%属于超高龄化社会),预计2017年台湾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超过14%,成为老年社会。就是说台湾已步入高龄化社会,还不属于超高龄化社会。2012年,台湾平均寿命为79.5岁,其中男性平均寿命达76.2岁,女性达83岁,进入发达社会行列。

  大陆人口规模庞大,不得不采取计划生育政策,在这一政策实行四十多年后,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大陆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拐点”上(一是刘易斯拐点;二是老龄化拐点;三是城镇化拐点)。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人口老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且还面临养老问题,尤其是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据研究,2013年,大陆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此后人口老龄化进程还将加快,在21世纪中叶将达到老龄化峰值期,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30%以上。

  应对老龄化社会发展、谋求应对之道、减少负面冲击,是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解决的重要目标。

  (四)海峡两岸均非常重视解决就业压力尤其是青年就业问题

  失业问题是当今许多国家或地区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2012年全球有1.97亿人失业,其中15-24岁的青年失业人数达7400万人。联合国劳工组织(ILO)最新发布的《全球就业趋势》报告显示,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有35%的失业青年待业超过半年。海峡两岸也不例外。尽管台湾与大陆的失业率并不算高,2012年,台湾失业率为4.24%,大陆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但两岸就业压力偏大,尤其是年轻人失业率高,就业率偏低,是海峡两岸共同面对与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海峡两岸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均不约而同的出现了高等教育盲目扩张的发展模式,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台湾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的40余所增加到目前的160多所,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同时,台湾硕士与博士生人数也大幅增加,分别从2002年的12.2万人与18705人增加到2011年的21.8万人(2012年开始降为18.3万人)与33686人(2012年降为32731人)。研究生增加的另一诱因是就业难,许多人选择继续深造,所以出现“博士满街跑”的现象。于是在台湾出现庞大的“尼特族”(NEET,未就学,未就业,未职训的15—29岁的青年),其中许多成为“啃老族”。2007—2012年,台湾尼特族数量每年保持在47—65万人(2012年为47.3万人),相当于每10个青年人中至少有1个是尼特族[ ]。2012年,台湾青年失业率高达12.66%。为解决青年失业问题,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日前提出“严师高徒计划”、“产业学院计划”、“职能基准与能力鉴定计划”与“产学训全作训练计划”等,努力解决青年失业问题。

  大陆没有尼特族的研究与报道,但类似的青年群体依旧庞大,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滞留在家,成为典型的“啃老族”。日前北京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到2013年4月10日,大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只有35%,硕士生签约率只有26%,就业问题成为大陆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调整经济结构,改革教育,加强职业培训,促进青年就业,成为海峡两岸社会发展的重要共识之一。

  (五)海峡两岸在寻求解决利益分配与利益博弈问题上存在共同认知

  海峡两岸共同面临日益突出的群体利益博弈问题。不论是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时期的台湾,还是正处于工业化迅速进程中的大陆,虽然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时期,但社会日益异质化与多元化,均面临社会转型时期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博弈与利益冲突问题。

  当今台湾社会的利益博弈问题非常严重,对于当局的经济社会改革方案,只关心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或本群体利益是否受损,而不关心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不关心整体社会发展。对当局的任何重大经济社会改革方案,如油电价调涨、“国民年金”改革、证所税改革、“十二年国教”等,不同群体有不同的主张,既得利益群体会强烈反对。意见分歧,让台湾的改革非常困难,阻碍社会发展。

  大陆经济改革也步入“深水区”,利益固化与利益博弈问题越来越突出。日前《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指出:走过集体至上的时代,中国已进入一个利益的迷宫,每一件事都面临不同的利益选择;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纠葛,格外明显;《时代周刊》撰文称“有利益的表达,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通过有效沟通达成共识,以协商方式解决问题,让权力与权利对话,才可能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这一分析不仅适用于当前的大陆,也适用于当前的台湾。以协商方式,通过制度化建立,求得相对利益均衡成为两岸社会发展与解决利益分配问题的重要认知。

  另外,海峡两岸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管理、推进公民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相同的主张与共识,需要海峡两岸加强社会领域的广泛接触、交流、交往与合作,促进海峡两岸的社会和谐与社会融合,以实现海峡两岸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作者:王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本文原刊于上海《台海研究》总第三期)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