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为什么女友会被编剧“弄死”?
电影《超凡蜘蛛侠2》在宣传上主打两点:一是蜘蛛侠以一敌三,在一部电影中力挫电光人、小绿魔、犀牛人;二是蜘蛛侠第一任女友格温将在本片中香消玉殒,百分之百还原漫画中的经典情节。
在一部电影里放进这么多反派,自然是为了吸引更多观众,让人产生买一赠三的实惠感。但让颇有人气的女主角突然死去,还能吸引粉丝趋之若鹜,又是什么道理?
说起格温之死,在原著漫画中可是一个大事件。格温的死不仅让蜘蛛侠彻底告别了自己无忧无虑的校园生涯,在蜘蛛侠心里留下永远的伤痛和自责,她的死还改变了整个超级英雄漫画的形态。甚至有人评价说,格温之死象征了整个超级英雄漫画“白银时代”的结束和“青铜时代”的到来。从此以后,超级英雄漫画开始涉及更加严肃和黑暗的内容,也出现了性格更加愤世嫉俗的“反英雄”。
总而言之,格温的死亡让超级英雄更加成熟、更加厚重。
如果回望过去,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超级英雄总是伴随着亲人或爱人的死亡,彻底与家庭关系诀别,从而踏上孤独的超级英雄之路。超人、蝙蝠侠、蜘蛛侠无一不是父母双亡,而他们也都经历过女友因自己而死的伤痛。
美国电影总是推崇个人英雄主义,突出某个孤胆英雄对危机的解决。然而,在电影的结尾,又隐约表达了文明社会对个人英雄的排斥,这在传统西部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无论是《搜索者》里背对门框渐行渐远的英雄背影,还是《原野奇侠》中策马离开小镇、奔向深山的昔日牛仔,他们的结局都让观众唏嘘不已。英雄没有完美家庭,这大概是好莱坞对个人英雄最恶毒的诅咒。
个人主义曾经是资本主义的立身之本,为了获得自由劳动力以及开发美洲新世界,必须把个人从传统义务中解脱出来。但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个人又重新成为了流水线作业上的一环。批量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导致了产品的同质化,否定着个人的多元化选择。
好莱坞电影本身就是这种自相矛盾的产物:一方面坚持类型化的创作原则,拍摄出一系列大同小异的类型片;另一方面却在这些电影里宣传一种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人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电影的生产方式嘲笑着电影的内容。
因此,一个孤独的超级英雄,便是这种矛盾心态下的产物。他能在这个现代工业化社会里自由飞翔,凭借个人的血肉之躯与科技力量产生出的怪物相抗衡,却唯独不能与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一起,组成一个温馨的家庭。
蜘蛛侠的女友为何要死?因为她阻碍了蜘蛛侠成为一个孤胆英雄。影片中,当蜘蛛侠说出自己想与格温形影不离、甚至愿意为了格温离开美国时,格温死亡的命运便已注定了。(刘康康 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