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议】
《栖》与城市文学
●林建法(《当代作家评论》主编):蒋一谈这八篇作品与以前的城市文学有所不同。作品里没有北京、上海这种标志性的城市符号和概念。每个城市的女性都有可能体验城市女性中的困惑和矛盾。这是城市文学应该更加关注的东西。
我认为,蒋一谈是苏童后最值得关注的短篇小说作家。中国当代短篇小说比较低迷,这与短篇小说的出版、读者阅读习惯、稿费制度等有很大关系,所以我对蒋一谈能够坚持短篇小说创作很敬重。
●阎连科(作家):我感觉现在的作家和我们那一代作家不一样,他对短篇小说的理解与我们那代作家对短篇小说的理解不太一样。我们理解的短篇小说,重点是要塑造人物,而蒋一谈的小说则直击人物的内心世界,直接接触隐匿的内容。在过去的短篇小说里,人物性格很鲜明、活灵活现,但是与他的内心世界还有一定距离。
蒋一谈每篇小说的人物都有不同的世界,而不是去塑造一个简单的或者粗糙、狡猾、暴躁这样一两个形容词可以描述的人物,他完全摒弃了这种做法。同时,他也放弃了通过完整故事的起承转合来进行写作,他描述的都是偶然的事件,通过人物的情绪推动故事的发展。他的语言文字没有经过刻意雕琢,非常简单、直白,同时,他也没有去想短篇小说文字要尽量短,而是想写多少就写多少。
他的小说变化非常多,第一篇《茶馆夜谈》,非常细腻地描写了一段特别的母女关系,写得非常精妙、非常奇特。文字、故事、领悟、叙述方式都不再是原来的形式了,这些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另一篇《温暖的南极》也奇特。有了这两篇作品,小说集的独特性就已经立住了。
●邱华栋(《人民文学》主编助理):《栖》是城市女性小说集,非常准确地把握了女性的细微心理。城市文学与作家的生活背景有关系,对于年轻作家,城市已经成为他熟悉的环境,因而我感觉城市文学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节选自6月17日“《栖》:城市文学与短篇小说写作”沙龙文字整理稿)
【作者自白】
《栖》与之前短篇小说集的不同
《栖》是我的第一本主题短篇小说集。写完《伊斯特伍德的雕像》后,我觉得可以用人物将我的短篇小说集作品联系起来,后来就写了《鲁迅的胡子》《赫本啊赫本》。写作《栖》时,我考虑过三点:一是,要用中性笔法、平视的眼光看女性;二是,世界短篇小说在发展,某些时候,故事本身已经不重要,我想写故事背后的故事;三是,我想在语言上再前进一点。我喜欢语言的朴素和节制,有读者也评价说我的小说干净,但我觉得还不够。朴素与节制是短篇小说语言的美德,它们能让短篇小说成为一块干净的布,但是语言的弹性——句子的弹性,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弹性,才能让作品更有味道和节奏感。朴素、节制、弹性,这是语言艺术的均衡感,很难做到,但又必须去努力做到。——蒋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