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京城的搞笑剧“开心麻花”近日来申城演出,“去韩国做变性手术却错到朝鲜,只做了上半身,没过三八线就不能过三八节”、“男人比女人猛,女人比男人狠,而我又猛又狠!”“你买墓地有户口吗?死两年才能买呀!”等等搞笑台词果然令人捧腹。不过,“麻花”尽管讽刺味浓郁,还不时暗示影射些当下的社会现象与热点事件,但总体看,它不追求深刻。
可这样似乎不入流的戏剧样式,居然是在上海大剧院的大剧场上演。这里,一贯是高雅音乐会的“殿堂”,是传统戏曲的“高台”。有专业人士叹其不妥。但我觉得,没有必要人为地划一个个禁区,哪种戏只能在哪里演,哪个作者的作品不能在哪个地方公开,哪种画不宜在哪里展示等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不仅要有高雅的,也要有通俗的。不仅要有传统形式的,也要有出新出奇的。只要不是低俗,不违反法律,让观众多些笑声,多些新鲜感,未必是坏事。
我一直以为,一个和谐包容的健康社会,百姓面对的文化层面越多越好。弘扬主流价值观、体现文化软实力的文化产品,这应是积极倡导的“骨架”层。它支撑起一个国家的文化脊梁。以前看小说《青春之歌》《红岩》,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既被作品中共产党人为人民群众利益慷慨牺牲的崇高精神所震撼,又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以及艺术的魅力。
而轻松娱乐的文艺作品,应是放手普及的“身心”层。所谓身心愉悦,就是看了场演出,听了一首歌,读了本书,它给我们带来笑声和美的享受。当然,最好还有些许文化营养。比如郭德纲,他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医院”说一回底下笑一回。我去看“麻花”,旁边矜持的女孩子笑得花枝乱颤,“杜拉拉”们白天斗累了,晚上疯笑解脱一番,有何不妥?
还有一种应去鼓励和宽容的“自由”层。对文化创造最大的支持,就是给他们空间。现在有很多自由撰稿人,他们可能不会直白地在作品里体现主流价值观,也可能与艺术市场格格不入,但只要他们不违反法律,独立表达往往体现了社会的多元。他们也许不能在当代取得成功,但或许作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成为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