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纠结
“天下”成功而乐观,但现实仍然艰困与纠结。激烈的竞争和有限的市场中,台湾媒体面临着“生存?还是是死亡?”的挑战。1988年台湾开放报禁,1993年有线电视台合法,2003年《苹果日报》入台,过去两大报(《联合报》、《中国时报》),三大台(中视、台视、华视)的权威、垄断地位被打破,台湾媒体进入春秋战国的混战时期。新闻资源有限,广告来源有限,再加上2001年台湾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采取的第一个动作往往就是砍掉广告,媒体因而陷入更艰困的局面。由此产生的连环效应是,媒体不能付出高成本深度报道或制作优质的节目,又要吸引读者和广告,只能走图像化、标题化、耸动化的肤浅路数,膻色腥也由此悄然入住。
2003年贴着“八卦”标签的《苹果日报》入台出版,当时,记者就此采访过台湾的媒体同行和传媒系的教授,他们对于“苹果来袭”并无压力,他们认为,台湾媒体市场已经饱和,当时的三大报(联合、中时、自由)已瓜分不同政治立场的读者群,超过10个新闻台24小时滚动播出,还有那么多的电子报触手可得,《苹果》难寻一席之地;再者,台湾人不爱八卦,特别是有读报习惯的中产阶级,对小道消息不屑一顾……结果却是,《苹果》以全彩印、低价位(创刊时每份5元新台币)、“读者要,我们就给”的方针,不到半年阅读率已达9.4%,紧追《联合报》,跻身大报行列。
苹果的成功加剧了台湾媒体膻色腥的趋势,当竞争引发生存危机,道德的批判和自律的要求都显得无力。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