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经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台湾应警醒

2015年01月23日 15:09: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灾后重建为何不如日本?因为不曾记住

  台湾《中国时报》22日发表评论说,自己还在媒体工作时,曾提议做防灾专题,一长官质疑:“这会好看吗?”另一长官则说:“这是触霉头吧,不讨喜。”后虽仍然执行,这经验却令我印象深刻,直想:难怪,每次灾难发生,都是哭天抢地、漫天批判的新闻,每次灾难发生,就像过去没发生过灾难一般,一切归零。没有累积没有准备没有反省没有传递,什么都没有。

  以为长期投入台湾“921”地震重建区的人士说:“台湾对于灾难与重建,视野总是不够远。”在神户研究重建的长荣大学副教授邵佩君也说,她曾到一个小区倡导防灾观念,也得到“不要触霉头”的响应。对此,两人都只能摇头无奈。

  台湾人避谈灾,彷佛不谈,就不会发生。

  去年,台湾“921”大地震15周年,几乎无人闻问,88风灾5周年也遭冷漠。大大小小的风灾水灾,就在那发生当下得到一些关注,而后又像炊烟一般消失。所以,有的地区灾后10年了还住组合屋,没人理解他们为何因地基被掏空而失去家园;有的地区开发到了临界点,房子盖在行水区,政府还说就地合法。

  从来没有教训,没有真正彻底的反省与实践。

  于是,灾难后每次哭诉每次震怒每次检讨,换来的是下次灾难后的哭诉震怒与检讨。

  从神户归来,见桃园6名消防队员丧生火海的悲伤新闻,毫无意外,又是可怜哭诉悲痛哀悼震怒检讨,去年高雄气爆与几次火灾如此,今日又如此。

  自关东地震发生,日本建立了灾难相关法律制度,即使如此,阪神大地震到东日本大地震,仍然不时警示本就细腻做事的日本人,做得还不够,准备得还不够。担负野田北部重建之责的浅山三郎即说,日本多灾,所以在日文里面充满了灾难的词语,他们只能学着去面对它。

  神田裕神父也说,光是过去一年日本发生许多灾难,他们只能接受多灾的时代来临,做好更多准备。

  那台湾呢?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