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框架”面临的制约因素
就当前局势而言,“一个中国框架”的推动虽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但仍存在不少政治障碍。其中,马当局对“一个中国框架”的畏难情绪,民进党主流势力对“一个中国框架”的抵制,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两岸关系发展过快的担忧为目前落实“一个中国框架”的三大制约因素。
(一)马当局对“一个中国框架”存在畏难情绪
在吴伯雄、蒋孝严等国民党高层相继提出“两岸同属一中”的表述后,作为国民党主席、台当局领导人的马英九对此却态度保守,在其第二任期就职演说者中,对于“一中”及“一国”问题,因担心岛内部分政治势力反弹,马英九着重强调“我们所说的‘一中’,当然就是‘中华民国’”,“一国两区”就是“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因而没有外界预期的“两岸同属一中”论述。马英九这番表态,虽然对于“一中”的坚持并未改变,但过于强调“中华民国”,减少了两岸在“一中”政治内涵上的模糊空间,不利于未来搁置争议处理政治分歧。究其原因,马英九一方面是考虑到目前以处理内政问题优先,不愿触碰两岸关系敏感议题,另一方面是为维护“中华民国”,担心接受“一中”或“一国”引起岛内过多纷争,因而不敢在此问题上做出更明确表述,对于“一个中国框架”的推动也存在畏难情绪。
(二)民进党主流势力坚守“台独”,拒不承认“一个中国”
民进党自成立以来,其“台独”立场即成为其鲜明的政党特性。到目前为止,民进党党纲仍顽固坚持“台湾主权独立”立场,主张“台湾前途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经历2008年、2012年两次“大选”失利,民进党内虽曾掀起一阵检讨两岸政策的声浪,党内也出现诸如谢长廷的“宪法各表”、“宪法一中”、“别看到‘一中’就抓狂”等务实主张,但喧哗过后仍旧不愿承认“九二共识”,不愿放弃“台独”这块“神主牌”。对于“一个中国框架”,民进党人充满抵触情绪。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提出“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后,“新台湾国策智库”董事长吴荣义等人声称,“国际社会认定的‘一中’、‘一国’根本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中华民国’,‘一国两区’只会让台湾更陷入‘一个中国框架’” 。而在谢长廷提出“宪法一中各表”等主张后,民进党主席苏贞昌也宣称,“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应更有自信,不必标新立异,最后陷入‘一中框架’”。“两岸同属一国”论述提出后,多数民进党人在未全面瞭解贾庆林主席讲话的情况下,更是将其与“两岸同属一中”往不同方向解读,轻率地指责它比“两岸同属一中”更倒退,认为它压缩了“各表”的空间,朝向“国家重新建构”方向发展,不利于维护台湾的“主权”。民进党中常会更是对贾庆林的讲话作出正式回应,表达所谓的“三点忧虑”,并要求马英九驳斥“两岸一国”的说法。以上民进党政治人物的表态说明,目前民进党内连承认“中华民国宪法”、“一国两区”都无法达成共识,更遑论支持“一个中国框架”。因此,未来一旦“一个中国框架”推动落实,习惯“逢中必反”的民进党内主流势力极有可能跳梁反对。
(三)美国等西方势力不愿两岸关系走得太快
过去四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显着进展,并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势力高度肯定与赞扬,但是美国等国基于以台湾牵制中国大陆的战略,并不愿看到当前的两岸关系发展过快,也不愿两岸过早就政治、军事等敏感议题进行接触谈判。因此,2012年“大选”后,美国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释放“两岸关系将放缓”的讯息,阻止两岸就政治性议题进行协商;另一方面继续售台先进武器,维持对台的强大影响力。在此情况下,两岸若要推动“一个中国框架”,必将受到美国等西方势力或隐或显的阻挠。
总之,笔者认为,“一个中国框架”既坚持了“一个中国”立场,体现了大陆对于“一个中国”政策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又顾及到了两岸关系,特别是台湾方面的实际情况,避开了两岸之间敏感的政治争议,体现了与时俱进、求同化异的精神,展现了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秉持开放和包容性的思维,释放了极大的善意与诚意。尽管“一个中国框架”的落实推动将难免遇到一些分歧与障碍,但两岸各政党应基于全民族利益考虑,早日找到解决两岸法律上与政治上困扰的共识,明确“两岸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并没有分裂”的客观事实,建立起“两岸同属一个由中华各族人民共同铸造的中国”的共同认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向前。(陈桂清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