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一体化出现亚太化趋势
最近,奥巴马连任总统后首访泰、缅、柬亚洲3国并出席东亚峰会,被媒体解读为美国再度强调其外交重心转向亚洲以遏制中国战略的体现。其实,不管奥巴马来不来亚洲,在战略上,美国对亚洲始终没有轻视过,一直不曾离开亚洲。只不过在小布什执政期间,美国忙于反恐,无暇顾及亚洲罢了。而以东盟与中日韩“10+3”为标志的东亚合作,正是在这个时期取得长足进展的。
不管亚洲国家是否欢迎,现在,美国腾出手到亚洲来了,参加并欲主导东亚峰会机制。美国除了在政治、安全、军事方面要大力彰显其在亚洲的影响力之外,在奥巴马第二个任期内,经济也将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实际上,奥巴马在第一个任期的后期,已经将增加出口、增加就业以应对金融危机作为“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内容。美国推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就是例证。TPP虽有对抗“10+3”的意图,但更重要的是撬开亚太市场,实现增加美国出口和就业的经济目的。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东亚一体化进程既有阻挡作用,又有促进作用。“重返亚太”战略除了受到美国在亚洲的盟友欢迎外,与美国没有同盟关系的东南亚国家也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欢迎。这并不奇怪,因为美国正是在东盟的邀请下成为东亚峰会新成员的。但相反,对美国只邀请被精心挑选过的东盟部分成员加入TPP谈判,东盟表示了强烈不满,因为此举分裂了东盟,影响了东盟的团结,削弱了东盟在区域一体化中的核心地位。其结果就是,东盟10国与6个自由贸易区伙伴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1月20日正式启动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从这点来看,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也有其积极意义,因为它迫使东盟重新举起东亚一体化的旗帜。东盟是东亚一体化的倡导者,但2005年首届东亚峰会召开后,东盟对“10+3”一体化的推动力逐渐减弱,转而支持东亚峰会“10+6”成员的一体化。而TPP的出现,引起东盟的警觉,从这点看,RCEP是对TPP的一种因应策略。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正在导致东亚一体化进程出现“亚太化”趋势。从中国支持的“10+3”东亚自贸区到日本支持的“10+6”东亚共同体,再到东盟提出的RCEP和“10+8”东亚峰会,这个逐渐将亚太国家包括进来的过程表明,东亚一体化仅仅被限制在东亚地域内恐难实现。
(陆建人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平等参与决定美国成败
高举“重返亚太”大旗挺进东南亚的美国,在这一地区引发了十分复杂的心态变化。本报记者在对东南亚学者和官员的采访中明显感觉到,很多受访者在谈到如何看待美国“重返亚太”时,都显得十分谨慎。在东南亚,这是一个被热议的话题,但同时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东南亚人士的这种敏感心态表明,很多人在考虑这个问题时,立即就会联想到:我们是不是必须跟着美国的大旗前行?美国这样做是不是有针对我们的主要伙伴中国的意思?东南亚国家是不是要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用东南亚专家的话来说,中美两个大国的利益正在这一地区出现越来越多的重叠。但利益的重叠并非必然导致冲突,重叠也可以化为融合。如果说中美的“近身博弈”将从这一地区开始,为什么不能将这样的“博弈”转化成两国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做出的尝试呢?
这一重大而富有历史意义的尝试能走多远,取决于两国对自身的定位,即以什么样的角色走上东南亚的舞台,以什么样的“身份”参与到东南亚发展的进程中去。
东南亚欢迎中美的到来,但不欢迎霸权,更不需要霸权。它欢迎的是,两个世界经济大国继续发挥重要的经济引擎作用。东南亚需要中美加深合作,并对这一地区的和平稳定提供更多坚实支撑。
东南亚的这些要求,显然需要给予更多关注,也理应给予更多关注。在今天这个多极化的时代,霸权的空间所剩无几,合作成为大势所趋。只有美国把自己当成一个建设性的平等参与者、一个能够带来更多发展机会的合作者,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主导者或者指手画脚的霸权力量,这个地区的国家才能够以更加平和稳定的心态来看待“美国重返”,美国也可以从“重返”中获取更多实际的利益。
无论国家大小,一视同仁,把东南亚国家看作是携手共进的合作者,让它们去主导这一地区发展的进程,而不是将这些国家“编织”在自己的周围、让它们为自己的战略目标服务,这样才能让担心和焦虑远离这一地区。
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刹住霸权的惯性,超越大国崛起必然引发冲突的陈旧历史观,是“重返亚太”的美国必然要面临的挑战。为本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发挥建设性作用,充分尊重和照顾亚太各国的重大利益与合理关切,适应中国崛起,学会与中国在这一地区和平相处,决定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成败。(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