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越烧越疯狂
截至9月30日,奥巴马竞选团队募集到近8.35亿美元,支出近7.69亿,现持有资金为1.57亿;罗姆尼募集近7.72亿美元,支出6.42亿,目前持有1.997亿。1860年总统大选,共和党花费10万美元,亚伯拉罕·林肯便当上了美国第16任总统。可一百年后的1960年,10万美元,只能让总统候选人在覆盖美国全国的电视频道上出镜30分钟。
竞选费用上涨,与通货膨胀、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有关。在美国竞选总统,候选人需要建立竞选团队、印刷宣传竞选纲领的宣传品、组织公开演讲、在各地奔走争取支持等。通过这些活动,候选人才能调动选民积极性,使其支持者最大程度地参与选举,进而赢得大选。但这无一不需要支付费用。特别是媒体的宣传,对候选人必不可少。马克·吐温的著名小说《竞选州长》中,候选人利用媒体大打舆论战的情节,正是媒体在竞选中所起作用的真实写照。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媒体宣传服务费用,特别是电视台录制节目的价格,也越发昂贵。1979年,由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演讲对美国选举产生的意义越发重大,成为沟通候选人和选民最直接的方式。不过,由资本控制的电视台,没有理由无偿为候选人提供服务。因此,竞选支付的媒体服务价格,便呈几何级数攀升。
如此形势下,美国最高法院也认可了金钱在美国大选中的“积极”作用。美国政界也认识到电视等新媒体,是保证选民参与到选举中的重要途径。面对科技进步对美国政治的重塑,美国最高法院最终在《联邦选举法》中裁定:不应过分限制金钱的作用,因为金钱可以帮助候选人购买到演讲机会,从而充分与选民沟通。这种权力应属于言论自由的一部分。
烧钱模式值不值
工程师安·史密斯则认为:“这种选举制度不正常,参选人会成为利益集团代言人,大捐赠人日后便可换取利益。”2011年,盖洛普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64%美国人认为国会议员道德和诚信低落,将个人和党派利益置于民众利益之上。看来,美国人对大选的“钱”进之道,早已心里有数了。
“股权政治”
在100多年前,美国总统竞选在捐款、筹款方面,无规矩可循。候选人在选举中收入多少,既不公布,也无部门监督。因此,富翁、金融寡头等竞相通过政治捐款影响政局,美国政治也被人们戏称为“股权政治”。从1907年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不断修改《联邦选举法》。不过,由于受经济制度的先天属性影响,美国大选依然有不少制度漏洞可钻。这在某种程度上,使美国总统竞选“烧钱”模式更加“根深蒂固”。
“软钱”盛行
《联邦选举法》对正规筹款限制重重,却只涉及竞选直接财政支出,对于“非直接项目”,如行政开支和旅行费用等,则无能为力。只要候选人与捐助方达成默契,不直接提及“选举”,钱款就可以来去自由。对此,联邦选举委员会花费大量精力堵塞漏洞。可从实际情况看,大选依然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富人“派对”
2004年大选中,民主党候选人克里在党内初选中一路落后,筹款入不敷出,眼看不支。腰缠万贯的克里囿于规则不能给自己捐款,便“剑走偏锋”,自己给自己打了张500万美元的欠条,才得以渡过难关。他成为总统候选人后,吸金能力大增,便趁着经费充足把这笔钱还给自己。《洛杉矶时报》前政治编辑沃伦·韦斯认为,花数十亿美元的价钱来甄别一个总统,“对美国民众来说并不算贵。”可普通美国民众的看法则大相径庭。拉丁裔工程师卡洛斯·卢比亚里说:“现在选总统好像有钱人比赛办派对,看谁更会花钱,更风光。” (京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