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东政策应予检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战后六十多年来,美国几乎一直无条件支持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领土的侵占、支持中东各国的独裁政权镇压国内人民的民主诉求、以及自反恐战争开打以来不断扩大打击对象,在阿富汗、苏丹、伊拉克、巴基斯坦、也门等穆斯林国家任意发动全面战争或局部军事行动,无形中恶化了美国与当地人民的关系,也让塞缪尔·亨廷顿1993年提出的“文明冲突”的理论,在现实世界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应验。
近些年来,伊斯兰世界的民众一次又一次地走上街头,包围西方驻当地的使领馆,以抗议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相关政策与行为,但西方社会依旧雷打不动、我行我素,并不认真倾听穆斯林世界的意见,焚经、虐囚、鞭尸的事件屡禁不止,抹黑伊斯兰宗教的漫画、电影、访谈时常出现。美国常见的处理手法是与上层政权搞好关系,普通民众的抗议权当耳边风。在专制时代,政治强人如穆巴拉克等还能动用威权加以打压,如今随着阿拉伯各国政治转型的急剧展开,穆斯林民众自由表达心声的行动变得相对容易。于是,过往仅在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局势动荡地区常见的反美浪潮,一下子在政治变革后的阿拉伯各国迅速蔓延。美国霸权在伊斯兰世界长期积累的民怨,则借由突发事件而得到极大宣泄。即便本次反美示威宣告结束,但抗议示威背后的西方与伊斯兰世界的紧张关系短期内并不会彻底改变。如果美国不调整其一贯有失偏颇的中东政策,未来再次爆发反美示威的可能性必然存在,只不过在等待又一次挑动穆斯林神经的个案罢了。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瓦解以来,以中东和中亚为代表的伊斯兰世界核心区就完全处在西方列强的掌控之下。在这样一个有宗教圣地却无政治中心,宗教信仰跨越现代国界而各国利益却又泾渭分明的传统穆斯林帝国的废墟上,美国成为当前最能影响和左右该地区政治变迁的外部力量。因此,这次经由一部影片而引发的反美示威,再一次提醒美国和西方社会,必须正视来自穆斯林世界的民意反抗,必须检讨长期以来美国及西方世界的中东政策。
从伊斯兰世界内部看,本地区安全形势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政治体制的长期僵化,二是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的发展。从传统伊斯兰世界政治变革的基本特征来看,专制独裁政权被推翻后带来的多党民主,一定会使政治伊斯兰运动获得发展空间。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宗教政党赢取政权的主要支持力量。长期被拒于体制之外的政治反对势力,刚开始能够获得的群众基础无一例外地都来自伊斯兰宗教政治势力的支持。
对穆斯林来说,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包含社会、经济和文化内涵的生活方式,规范着广大穆斯林的价值观、道德观。穆斯林的宗教观念也因此成为他们观察外部世界的基础,影响到他们对待历史和西方的态度。在美国和西方世界寻求改善和加强与伊斯兰国家关系之际,重新检讨他们对待伊斯兰教的态度,检讨他们过往的中东政策,应该是题中之义。否则,类似的抗议浪潮一定还会卷土重来。(王联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