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来一直是东亚甚至是亚洲的领头雁,而中国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增强,使战后取得奇迹性发展的日本人心情颇为复杂,变得对自身未来不安和不自信,感到自己的战略空间受到挤压,在东北亚地区的主导权受到了威胁,从而感到担忧和焦虑,产生了危机感。作为反射,不时做出民族主义的情绪化的反应,有些人要对中国说“不”。二十一世纪初,时任首相小泉置中国人民的感情于不顾,一再参拜靖国神社,去年日本当局在钓鱼岛问题上莽撞行事,非法抓扣我渔船和渔民,都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发生的典型的情绪化反应。
这种现象缘于日本对中国的外交定位问题尚未解决。也就是说,对于日本来说,中国究竟应是战略合作伙伴,还是战略防备对手的问题,尚待解决。同时也表明在如何对待今天的中国方面,日本正在经历漫长而艰难的国家定位和民族心理调适过程。(王泰平 中国前驻日本大阪大使级总领事、中日韩经济发展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