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就这样被房子瓦解?
一部婚姻法解释(三)彰明较著十九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却只是关于夫妻共同财产与个人财产的界定。而围绕房产的问题,有给“丈母娘”支招的,有给“公婆”纾解困闷的,更有“大彻大悟”者言:男人不可靠,公婆更不要指望,女人婚前自己买套房子才最保险!在这一场大讨论中,满目皆是房子。
国人被住房“绑架”了,正因为房子扮演了太重要的角色,无论爱情还是婚姻都被房子介入,变得有些不正常不纯粹。王石川在重庆商报发文分析了这一现象,“住房”也许是这个时代最坚挺的硬通货了,它涵盖了太多的爱情悲欢,也具有一言难尽的世俗想象。我们没有必要嘲笑世人的爱情盘算,也没有必要奚落饮食男女的物质化生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今天,房子成了爱情、婚姻中最不容回避的话题之一,与其说男女太世俗,房子有原罪,毋宁说这折射出我们生存的集体焦虑。
“只见房子不见婚姻”式的社会大讨论,可以看作是“计算的婚姻”藉此进一步发酵。新安晚报刊发燕农评论指出,经过市场经济的急剧解构,婚姻中的财产公证、约定、协议,成了最富市场经济色彩的契约领域。财产是最不稳定的婚姻链接,于是,“计算的婚姻”越来越多,婚前的计算,婚后的计算,离婚的计算,经济学常识普及的结果让利益最大化概念侵袭了被称为“最小的合伙制股份公司”的婚姻家庭,芝麻点的事,有些人就会拿“再也不相信爱情了”来造句。当现实与功利骤然成了婚姻的主题,以至需要以司法解释来规制一年过百万的婚姻财产纠纷,实在是一种社会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