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殇,“灾星”与“救世主”

时间:2011-05-31 10:45   来源:红网

  谁是蔬菜的“救世主”?

  如果说,物流推高了菜价,那么如何稳定菜价,保障菜园子、丰富菜篮子成为了人们喧嚣之后反思的重要内容。既然物流被当作了承载社会矛盾的载体,那么要解决菜价问题,就应该从作为表象的流通环节入手。

  物流之所以遭到公众的指责,其重要一点就是蔬菜在流通过程中经历了过多的环节。而要想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流通环节就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要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实行农超对接显然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农超对接作为一项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和实现商家、农民和消费者共赢的新型流通模式,早在2008年,我国商务部、农业部就联合发文进行过试点和推广。尽管我们一度认为实行农超对接可以通过直采,降低10%—30%的流通成本,但截至目前,它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并没有真正给农民和消费者带来多少实惠。相对于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农超对接50%—80%的高比例,我国经过农超对接销售的农产品仅占到15%。

  农超对接真的能够稳定菜价,实现三方共赢吗?答案也许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谢扬所说,把物流的希望寄托在农超对接上是不对的,相对于60%农产品靠进口的日本,我国的农超对接很难实现日本式模式。郑州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诚信蔬菜商行蓝先生对此解释说,在我国蔬菜种植相对分散、规模化不强、组织程度较低的现状下,寄望于农超对接无异于隔靴搔痒,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北京物美商业集团采购部副总监张旺波也指出,与批发市场巨额的销售量相比,销量很小的超市,根本不具备规模化经营的优势,可以说无利可图,很多超市对搞农超对接没有兴趣。其实,这主要归结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超市的物流能力不足。从长远发展看,这就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在各自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现真正亲密接触。首先,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农民成立农村合作社,加大规模化种植,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打破“小生产、大流通”格局,逐步实现“大生产、大流通”。同时,超市也应该发展和完善与经营相匹配的物流运输体系。此外,还应不断扩大和丰富农超对接的内涵,尝试实现农校、农企、农市、农餐等各种形式的对接。

  降低物流成本,还应从降低行政成本入手。蔬菜价格一路飞涨,以至于跑步进入“高价时代”,行政成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降低物流成本,就应该找出病灶、痛斩积弊,彻底打破地方和某些部门画地为牢的腐旧体制,全力推进物流和税制改革。无论是肆虐的路桥费还是混乱的罚款,抑或是重复的纳税等,之所以长期存在,并专利性地表现出中国式的特色,其根本在于利益的羁绊。对于这种治而不止,打而不绝的长期无序盘剥,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本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以壮士断腕的决绝,狠下决心,彻底打碎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改革管理体制和制度。同时,还应处理好原有既得利益者的生存与发展,稳妥地实现利益的合理重新分配。这就要多部门联动,共同配合,协调运作,而不是分灶吃饭、争权夺利。

  尽管媒体对此作了多方位报道,但降低物流成本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彻底稳定菜价也不是轻而易举之事。政府要作长远规划,一方面不断加大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及公益性场所的投入,比如扩建农产品批发市场,增加蔬菜零售摊位等;另一方面要推动菜农及农业合作组织与保险公司的合作,鼓励和扶持蔬菜投保,建立长期有效的救助机制。此外,还应建立良好的信息平台,保证蔬菜信息对称和畅通,引导蔬菜生产合理布局及结构优化。

  对两头受气的物流来说,与其说蔬菜遭遇物流围城,不如说物流遭体制挟持。解决蔬菜问题,政府不能只流于形式地救急,更应在社会上形成整体合力,通过优化利益链条降低物流成本,进而终结菜价之殇。(骆建领)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