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传承之路上命运多舛。即使是当下,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统一。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还存在重形式轻内容和简单复古等问题。
此前,中央领导同志曾经批评过一些地方将古代诗文从教材中拿出去的现象。虽然这些现象已经得到改正,但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绝不能因为一时一事而改变,也不能因为时代的变迁和各种借口而改变。在这方面,我们有明显不足,也有过深刻教训,须臾不能忘。
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性,还因为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重要特征,是其精髓蕴含在传统典籍和浩瀚的古代文献中,学习之艰苦、传承之复杂,往往令人望而却步。虽然我们能用各种形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可否认,以这样的形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多人是带着好奇心、胜负感和娱乐状态参与的。一旦失去这些因素,就很难坚持下来。
不用说别的,《中国诗词大会》如果连续举办十季,而且在形式上不出新,受众肯定会逐渐减少。这警示我们,一方面要变换各种形式,吸引广大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另一方面,还必须有长期坚持不懈的心理准备。
那么,如何打好这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战?方法和手段有很多,但有一条是必须明确和强调的——那就是中央领导同志所指出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才能有长久生命力,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这位领导同志的话,道出了如何打这场持久战的真谛。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教材中、落实在课堂上,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覆盖住学校内外更多的人群。
[责任编辑:韩静]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