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每日电讯:教师永远不应只是一个“普通职业”】
新华每日电讯 2016.09.13 原标题:教师永远不应只是一个“普通职业”
未成年的学生和家长以及整个社会,把一张张未被涂画的白纸托付给老师,天然要求被托付者承担更大的责任,不能等同于花钱消费的交易。教育者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爱和责任
从传统社会的“天地君亲师”,到后来的“灵魂工程师”,教师,由于肩负文化与文明传承的特殊职责,一直带有某种神圣性。现代社会,由于知识趋于技能化,教育“技能培养”的功用性越来越凸显,连带着教师的“职业性”也越来越突出。由此,师者的神圣光环很大程度上被剥离,教师越来越趋向成为社会分工中万千职业中的一种,传统的荣誉感似乎打了很大的折扣。不仅如此,由于很多时候被着力宣传的教师典型,不少是甘于清贫、劳累坚守,甚至苦哈哈、惨兮兮的形象,影响了教师作为职业的吸引力。而个别师德沦丧的极端案例,更是殃及教师群体的社会评价。
随着一些人眼中教师的职业荣誉和道德光环的褪色,有人“顺势”提出,是时候剥去教师身上的“无私”“奉献”的光环了,与其唱那些凌空蹈虚的高调,不如索性承认教育就是一种花钱购买服务的消费行为,承认教师和公务员、医生、售货员、公交车司机一样,都是一种普通职业。
表面看,这样的观点似乎更“务实”:用普通职业的标准来要求老师,可能更便于建立完善职业规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但是,不管社会怎样变,不管教育的功用性怎样突出,教育和教师承担的传承文明、全面“育人”的本质,恐怕永远也难以剥离——只要我们仍然抱有人类越来越向善的信仰。因而,教师过去、现在与未来,永远都不会是一种普通职业,永远都比一般职业有更高的道德要求。
[责任编辑:韩静]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