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春《文化强国之路》记录十年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时间:2013-12-12 10:29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李长春《文化强国之路》记录十年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记者:全书以8个专题的形式,系统体现了李长春同志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思想和实践。这种编排方式是如何考虑的?

  黄书元:领导人著作的编选采取编年体的较多,即按照时间先后安排文稿的顺序。而本书采取的则是专题形式,划分了8个专题。

  第一个专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主要阐述过去十年间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决策部署,展现这十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面貌和主要工作;第二个专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则体现了解放思想是各项工作的先导这个理念;其余各专题则集中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各个具体方面。

  这八个专题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不仅宏观展现出过去十年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全局,也清晰反映出十年来文化领域各方面主要工作的开展推动;此外,专题的每篇文章都标明了时间、地点和场合,有利于读者查找某一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作者方便广大读者使用的良苦用心。

  还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一些文章之后都有注释,介绍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些具体工作和取得的成效,也介绍了一些名词术语,有很强的知识性与可读性。

  记者: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一名出版人,您见证了过去十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历程,在出版和阅读这本书时有什么独特感受?对书中哪些部分印象深刻?

  黄书元:人民出版社现在虽仍然保持文化事业单位身份,但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也按照中央改革的思路,积极探索机制创新,激发了内部活力。我认为,除了党和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之外,人民出版社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对文化体制改革有关精神和措施的贯彻落实。

  就我个人来说,过去更多地是站在微观的角度来观察形势、思考问题,很难了解整个文化体制改革是如何一步步推进和在全国逐步展开的。读了这本书,我既看到了全貌,又感受到了细节,体会到长春同志在推进改革时考虑得非常稳妥,实施得很有力度。

  如在对改革进行部署之后,十年来长春同志不断深入基层调研。阅读时有这样一个吸引我的亮点。书中第214页,有一张长春同志在海拔4700米的西藏当雄县达布村调研时,亲自走进藏民帐篷去调试电视效果的照片。他当时是想了解电视是否能覆盖到那么高的高原地区,这也是他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他也快70岁了吧,这真的让我很感动。

  此外,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生动,比如引用“猫论”来说明传统体制下一些文艺院团不断萎缩的现象,“猫的天性本来是抓老鼠,可是主人好心,总是拿鱼喂它,本意是鼓励它更好地抓老鼠,可是后来猫认为享受主人喂的鱼才是理所当然的,长期下去,最后就根本不会抓老鼠了。”

  在阐述走向市场的重要性时则举例:“常香玉的香玉剧社就是靠没白天没黑夜地演出,为抗美援朝捐献了一架战斗机,而现在的许多剧团连飞机票都买不起。这就是走向市场与不走向市场的最大区别。”

  总而言之,我亲身见证了十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感受到全国众多文化单位通过改革不断发展的繁荣景象。(记者 吴娜)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