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 唐春成
张山是郑州乡河湾生态农业园的负责人,他在黄河滩地上种了100多亩红薯却大部分没卖出去。由于担心下霜后红薯会烂在地里,他免费让市民去挖。他希望大家在挖红薯时,能顺带采购一些白菜、萝卜,然而,20万斤红薯1个小时就被挖光,但萝卜、白菜一天也没卖多少。(11月26日《河南商报》)
在居民消费开支压力增大的今天,“免费红薯”显得殊为难得,因此每当有这样的机会出现,不少人会趋之若鹜。
客观而言,如果是政府提供的一些产品和服务,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或者是政府体恤百姓的情况下而对公众免费供应,比如“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等等,这样的免费,应该是多多益善的。作为公众,也完全可以把其看成是一种“国民福利”,当做是在享受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红利”,大可心安理得,而不用感到难为情。
但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个人提供的“免费午餐”,尤其是当事人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提供的“免费午餐”,我们还是应该多些体谅,多点理性,而不能一哄而上,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快朵颐。像发生在河南省郑州乡的这起市民免费挖红薯事件,其中反映出的公众心态,就颇为值得玩味。
作为这家生态农业园,之所以要推出免费挖红薯,并不是挣钱太多了,想回馈社会,而是在大部分红薯都没有卖完,眼看着就要烂在地里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允许市民免费来挖的。而且,主人还有一个打算,就是希望市民来免费挖红薯的时候,能够顺带着采购一些白菜、萝卜回去,帮助自己的生态园度过难关。
可是市民又是怎么做的呢?20万斤红薯,在一个小时内就挖得精光,而对于需要收钱的白菜萝卜,却几乎无人问津。虽然免费是主人允许的,但是作为市民,这么做是否有失厚道呢?或者说,在自己享受到了“免费午餐”的同时,是否想过也尽一份绵薄之力,购买一些萝卜白菜,以减少主人的损失,帮助主人渡过难关呢?
与其让红薯烂在地里,还不如让市民免费来挖,这是生态园经营者的一种朴素想法,其中必然会承受着一些经济上的损失。但是站在市民的角度,是否也应该秉持一种朴素的善意,尽量帮助对方降低损失?当有些人开着三轮车,拖拉机,一挖就是一车的时候,这已经不是在享受“免费午餐”,而更像是一种趁火打劫,其背后所暴露出的贪便宜、钻空子、不劳而获的心理,让人唏嘘感叹。
说到底,对于别人提供的“免费午餐”,我们不能只把眼睛瞅着“免费”二字,而无视别人的损失,别人的困难,而应该怀着一种感恩感激的态度和互惠互利的原则,在享受免费的同时,也让别人有所获,有所得,有所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