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地方  >   文化交流与合作

两岸三地国学大师“论道”西樵山

2014年07月29日 11:19:30  来源:南方日报
字号:    

  观点交锋

  市场经济需要怎样的儒家思想?

  上周五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之所以认为儒家伦理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价值,并不是就儒学的整体而言的,而是基于儒家伦理本身中就客观地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对客观世界的某些真理性认识这一事实。

  而对于新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是复兴儒学来作为主导思想?还是与道家、佛家、西方民主思想等融合?两岸三地学者展开了不同观点交锋。

  现代社会是否需要儒家思想?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凸显,需要倡导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市场经济的驱动力以利益为导向,但是以利益为导向不能成为一个社会的普遍价值,它只适用在经济领域,社会普遍的价值应该是社会关系的和谐、个人生命的提高等,而这些都不是市场经济本身能够提供的,就像一辆汽车,动力再好也需要一个方向盘,社会价值就起着方向、导引的作用。中华民族以长江和黄河流域作为中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融合、拓展,两千多年的文明中,巨大的融合力、凝聚力均由儒家文化中来,当代社会也需要这种凝聚力。

  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张汝伦:孔子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价值失范的时代,和当今非常像,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回望并诉诸先贤的哲思和教诲,重新建立能让人安生立命的人伦日用和道德坐标非常必要。

  社会上普遍认为儒家思想主要是关于人身修养和人格完成。其实不尽然,以四书的《论语》为例,它的基本主旨却不仅是关于个人的完善,更是关于文明的完善,关心人类的命运以及个人对人类的责任,培养人一种家国天下的情怀。

  台湾慈济大学教授林安梧:近100年来,整个华人世界,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香港整体来讲,在现代化的过程里面,儒学跟道家跟佛教是分不开的,它们成为华人最基本的、内在心灵的一个土壤。作为一个心灵的土壤,儒道佛起了一个调节性的作用,它们并不是推进现代化,它们可能某些部分跟现代化之间必须有一个新的调节的关系、磨合的关系。特别在台湾,在香港,在新加坡,或者在韩国,整个东亚四小龙的兴起,儒家、道家、佛教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调节性的作用。当然,先前的日本也是如此,我以为以后的中国大陆也是如此。

  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儒家思想?

  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强:近年来黑砖窑、毒奶粉、瘦肉精、强拆迁等事件,无不昭示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在造成这一切恶果的制度层面的问题无法快速有效解决的前提下,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化成天下”的教育,“修德之谓教”的教育。在高校乃至中小学推展传统文化经典尤其是《四书》教学,对于下一代的文化修养、人格养成、气质熏染、价值担当诸方面,都将起到润物无声、水到渠成之塑造作用。

  中国文化以儒、释、道三教为核心,其中儒学又是核心中之核心,其核心价值如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之道,与西方文化中历史地形成的人权、平等、博爱、自由、民主等理念一样,都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

  陈来: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文化基础开始重建,我们更加重视治国安邦的、安定团结的思想,儒家思想复兴一直在进行,在最近几年时间里,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对儒家文化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我认为儒家的治国思想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以德治为本、以修身为本和以家庭为本。以人为本方面,一个是突出人和神之间,人的重要性。另一个就是制度和人之间,更看重人,而不是迷信制度,不是迷信法律、法度。最后一个是包含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林安梧:最核心的表现基本上就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整个台湾截至目前为止,基本上孝悌人伦仍然是我们最重要最基础的伦理,最基础的道德。台湾《四书》进入中小学课堂做得比较好,读《四书》,当然《论语》、《孟子》是十三经里头的两部,而《大学》、《中庸》都是放在《礼记》,属于五经。但是在台湾的宗教里头,基本上是以儒为体,以道为用,以佛为相,基本上属于四书的讲习还是非常多的。

  儒学思想如何适应时代发展?

  刘强:我不赞成复兴儒教的倡议,但对于在中小学开展适当的读经活动,则以为大有必要,而且越早越好。中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的黄金时代,与其让孩子背诵那些考试过后全部忘记也毫不可惜的现代文,不如让他们多背一些可以启迪一生的文化经典。

  林安梧:进入现代化以后,整个政体变化了,整个社会结构变化了,儒学必须要有一个新的转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必须要有一个新的建构,而这个新的建构可能就必须面对各个不同的宗教而有新的挑战。

  以后可以跟马列、佛教、道教等融合,像以前传统社会不是有三教合一吗?而且我觉得他不止三教合一,他可能跟基督教,跟伊斯兰教,跟各方面的,他是作为多元文化发展里头的一元。如今儒学不要强调主导性,它也没有这种力量,我认为是一个多元的互动的融通。

  陈来:目前中国大陆国学教育总的来说有国学院培养国学人才、以国学作为主要教学功能的文科试验班、成人教育类的课程班、还有一种以青少年为对象,以经典诵读为主要形式的国学教育,通识教育目前越来越得到关注大学教育的学者的重视。中国大陆目前通识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增加中国文化的经典课程,促进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国学教育注重的是一个综合文化素质的成长,传统文化提供给青少年乃至成年人一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张卫红:现在大学的通识教育依然是学术化的教学导向,学生们可能学了很多知识,但内里往往是杂乱而没有底气的,原因在于,支持这些知识和方法的深层的价值观、信仰、道德、文化身份等精神底蕴依旧是荒漠状态,他们所沾沾自喜的学术训练无法真正沉淀到精神底蕴中。而中华文明薪尽火传的实质恰是这种人格精神底蕴,有尊德性,道问学才有根基,总说中国现代教育培养不出大师来,原因何在?我们可以从儒家两千年来成功的教育模式中探寻途径。

  近年来,活跃在民间的传统文化复兴运动方兴未艾,比如由民间推动、进而官方参与的《弟子规》学习活动、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经典暑期诵读公益夏令营,一些直指人心、让无数学子、民众当下受用的教育方法,也折射出传统教育模式在现代生活以总总方式复活的可能性,也能照见官方学校教育的某些缺失。

[责任编辑:杨笑]

相关内容

地方台办主任活动报道汇集

地方通讯员园地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