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工业6月创历史新高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市经济在高平台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速度、效益与结构改善的良性互动,呈现出发展加速、效益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据市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长沙第一产业增加值79.7亿元,同比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003.1亿元,同比增长21.6%;第三产业增加值869亿元,同比增长9.4%。
“1-6月,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834.5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比上年加快6.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4%,为近五年的新高。”市经委主任赵跃驷告诉记者,长沙工业在支柱产业及骨干企业的有力带动下,总体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最好水平,呈现高开高走运行趋势,规模工业产值继5月份突破400亿元关口后,6月份再创历史新高,达到435亿元,规模工业增速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的排名由一季度的11位提升到第6位,连超郑州、成都、西安、福州、海口等五个省会城市,继续扩大对杭州、广州、沈阳等工业发达城市的领先优势。
五大利好支撑经济向好基本面
“全市上半年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产业高端化、城市国际化、发展两型化,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下半年国际、国内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因此我市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增大。”市发改委主任周岳云告诉记者,但从宏观经济环境看,世界经济整体处于复苏之中,全国经济回升势头明显,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从根本上有利于我市经济加快回升。
据市统计局有关专家分析,支撑我市经济稳定向好的基本面在下半年有望持续巩固。其主要有五大利好因素,具体而言,一是“三化”进程的积极推进将有力地促进全市的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主要的经济先行指标运行向好。如新开工项目增加,先导区路网、地铁、过江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全面开工,投资总额仍高位增长,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等,标志着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不断加强;三是要素供应相对充足。1-6月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3.1%;全市生产用电量同比增长26.8%;全社会运输周转量增长10.5%;邮电业务总量增长16.6%;四是企业活力增强。1-6月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同比加快4.9个百分点,全部营业税增长37.8%;五是发展信心增强。二季度,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42.5、134.4,比一季度分别提升5.2、6.9个百分点。
高新产业投资增六成
上半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6.3亿元
本报讯(记者 章盛莉 实习生 蒋思捷)今年1-6月,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6.3亿元,同比增长31.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8.4%。昨日,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发布的数据显示,长沙的投资重点正进一步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倾斜。
今年,长沙突出重大项目建设,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新开工项目2575个,同比增加346个,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增加41个,过江隧道、地铁2号线、湘江枢纽工程、高速公路建设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
通过深入开展“看发展、找差距、促转变”主题活动,着力壮大园区经济和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1-6月,全市工业用电量增长29.9%,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055亿元,同比增长33.5%;六大产业集群和“两区九园”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316.0亿元和38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3 %和34.1%。
按照转型发展要求,国家投资重点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调整到产业振兴、“三农”、改善民生、支持欠发达地区和生态环保等领域。面对国家投资重点的转移,长沙如何对接和跟进,推动经济转型?市发改委有关专家建议,要重点加快推进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地铁二号线、比亚迪汽车、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改善民生条件,提高产业能级,确保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引进一个大项目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专家表示,长沙当前应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内迁的机遇,集中力量突出引进带动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重大产业项目,努力提高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特别是资金到位率。与此同时,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策划、包装一批全局性、基础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全市重大项目库。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的服务环境,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激发民营经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