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看法
“人口红利”消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依赖这样的“红利”
人才红利 希望所在
如何恰当看待“人口红利”的消失?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博导谌新民教授、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郑梓桢研究员等专家有各自的看法———
人口只是影响经济的一种因素
“关键是要全面地看待‘人口红利’理论。”谌新民分析,应该说,“人口红利”理论简明地指出了过去30年中,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对我国经济增长中的突出作用,珠三角更是一个典型。这一理论还明确地预测,这种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传统粗放式增长模式必将而且很快会走到尽头,这无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从这些角度看,“人口红利”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谌新民同时指出,“人口红利”理论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同样具有人口优势,但经济发展差异却很大。同样是中国,过去人口压力沉重,但30年的改革开放却能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口优势。这说明,人口结构优势只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种因素。
具体到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会否丧失、经济增长会否大受影响等问题,谌新民认为,首先,“人口红利”理论是假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存在障碍。实际上,目前“招工难”除了人口年龄变化因素,还在于因技能低等原因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普工供给赶不上需求增长,是结构性的,实际就业压力仍大。通过加强培训提高技能,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消除这些障碍因素,仍然有大量的“人口红利”可以挖掘。其次,“人口红利”理论没有考虑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人口素质的因素。只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人口红利”、只满足于低附加值产品的“世界工厂”,从来都不是中国发展竞争力的方向。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实际就是针对相关问题的症结而采取的措施。
实现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目标,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