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人口红利”:未富先老挑战多

时间:2010-10-11 15:40   来源:羊城晚报

  “红利”正在迅速消失?

  短短十多年间,民工潮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民工荒”,与此同时,中国人口结构已经迈入老龄时代,而且是“未富先老”……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事实似乎都在证明,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迅速消失。

  “来了一天,只招到3个人。”在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最近的一次专场招聘会上,海珠区一家首饰厂的老板龚先生无奈地对记者说。他的背后,挂着大大的“急招”广告:急招普工多名,出粮准、包食宿,提供夫妻房,月薪1500-2000元。这一天,有大批企业像他一样急着来招人,现场提供了3000多个岗位,但进场求职的只有2000多人。作为背景,广州市劳动部门发布的上半年数据更惊人:全市用工需求量同比增长63.3%,缺口高达24.7万人。

  龚先生经营这家工厂已经15年了,从事出口首饰加工,但他不直接与外商打交道,而是接大厂流出的订单。他说,10多年前根本不愁招不到工人,而且只招年轻的。近几年招工越来越难,一是到处都在抢人,二是年轻人愿意打工的越来越少。现在是四五十岁的也招,但却不仅难招,而且流动性大。“最近工资涨得很快,年初起薪还是1000元左右,现在已经达到1500元,见到合适的还愿意再加几百元,但还是难招。厂里设备投下去了,两三百多工人都容得下,可现在干活的只有60多人。”

  事实上,普工有岗位没人做,早已不只是珠三角的烦恼。沿海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等地情况类似,甚至江西、湖南、四川等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大省,也都有“缺工”的说法。这让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抢人”。今年以来,全国已有27个省份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22%,部分省份涨幅超过30%。

  对压力感受最深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广州市劳动部门调查显示,近两三年来,广州八成左右的企业存在招工难。番禺有家制衣厂设计可容纳2000人的生产线,实际平均在岗工人仅300人;增城有家刺绣厂员工不断流失,用工从高峰期的1200人降至现在的不足400人,严重制约产能;一些原来超大型的鞋厂、玩具厂,开始向内地迁移。甚至,住家保姆等服务业也开始人手短缺,不断上涨的保姆工资让市民“肉痛”不已。

  侵蚀中国“人口红利”的,还有接踵而来的“人口负债”———人口的迅速老龄化。

  9月初,一个“中国是否应该延迟退休年龄”的话题引起广泛讨论。10月起,上海试行企业人才柔性延迟退休,同样引人瞩目。与此相关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到2039年,我国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而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