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人口红利”:未富先老挑战多

时间:2010-10-11 15:40   来源:羊城晚报

  这个过程,西方发达国家走了几十年到一百多年的时间,因此“人口红利”并不明显。而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也迅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从而使人口年龄结构表现为明显的“两头小、中间大”。

  有研究表明,1978年,平均一名劳动力要抚养0.603个未成年人和赡养0.081个65岁以上老年人。2006年,则变为一名劳动力负担0.255个儿童和0.127个老年人。这28年间, 少儿抚养负担年均以1.24%的幅度降低, 而老年负担则以0.166%的幅度增加,两者相抵,总抚养负担每年以1.075%的幅度降低。这样,劳动年龄人口多,社会总抚养负担降低,劳动力供应充足、成本低,产生了明显的“人口红利”。

  过去30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广东更超过13%,这当中确实有很多“人口红利”的影子。上世纪80年代末,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南下,广东等地形成了汹涌“民工潮”,千千万万打工仔、打工妹推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猛发展,并以此不断向内地扩展,助推中国经济的历史性起飞。

  据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蔡昉的研究,我国人口抚养比例每下降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加0.115个百分点,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中有27%的贡献来自于“人口红利”。

  然而,“人口红利”既然是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中间阶段,也就注定终有消失的时候。2004年前后,距“民工潮”兴起不过15年左右,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用工形势迅速转变,“民工潮”变成“民工荒”,并且同样迅速地向内地扩展,各地近年都陆续出现“招工难”的情况。“人口红利”开始消失,越来越受到关注。

  据蔡昉预测,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只增加了约1%,到2015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不再增长。大概从2013年开始,我们的人口抚养比就将不再下降。也就是说,2013年或2015年前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应该说就消失了。

  短短数年间,一向被认为中国几近“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居然正面临短缺———这确实是一个让我们吃惊,却又不能不面对的话题。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