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丽:收入分配改革亟需理论支撑

时间:2010-08-10 15:51   来源:人民网

  劳动和资本是平等的,要准确衡量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劳动收入状况

  记者:您怎么想起要用劳动增加值(LVA)的概念?其公式表达了什么理论思想?劳动增加值与工资概念有何区别?

  马小丽:理论对接当然要用与EVA相近的概念,于是就创立了LVA,并选择了laboring作为劳动的英文词语。

  我用三个公式反映了LVA:一是LVA=劳动收益-劳动成本,这个公式是和EVA严格对接的;二是LVA=劳动价值-劳动的简单再生产价值,其中,劳动价值是指劳动力价值,劳动的简单再生产价值是指劳动力简单再生产费用,主要还是考虑和资本价值这个概念对接,所以用了劳动价值和与劳动价值相适应的劳动的简单再生产价值;三是LVA=工资(劳动报酬)-法定最低工资,这是和劳动力价值及劳动力简单再生产费用直接对应的。三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LVA的实质,即只有LVA才能准确衡量和计算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劳动收入状况。LVA与大家所日常理解的工资的概念就差一个劳动成本--法定最低工资。

  当然,在现实中,一般而言,LVA很少情况下会小于零,即企业很少会低于法定最低工资标准支付给劳动者工资。但是,在一个资本与劳动平等的社会里,劳动者工资不能只按照法定最低工资标准支付,而这种情况确是经常存在的。LVA的这些公式反映了一个思想,即劳动和资本是平等的,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应当如此。

  LVA理论主要解决的是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在分配中的地位平等问题

  记者:一个理论的产生应当是来自现实的需要,也是指导实践的。LVA对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有什么指导意义?

  马小丽: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我感到,目前我国的社会收入分配改革要有一个新的理论来指导,这个新的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应当有它的现实需要的来源和理论基础的来源。现实需要的来源就是新的理论能否破解分配难题,理论基础的来源我是这样考虑的,LVA的创立,一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立场;二是来自西方主流工资理论--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的分析方法。

  因此LVA理论主要解决的是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在分配中的地位平等问题。其实,在我国,资本与劳动的分配地位的不平等是许多分配问题产生的根源。

  LVA虽然是通过理论对接和理论推导建立起来的,但它有着强烈的理论指导意义。生产要素的报偿应该是平等的。既然资本使用要先付费,扣除资本成本之后才计算资本价值,那么,劳动使用也要先付费,扣除劳动成本之后再计算劳动价值,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当劳动和资本结合在一起时,这个与资本成本相对应的劳动成本,就要先于工资补偿并支付给劳动者。在这里,补偿劳动成本的性质与补偿资本成本的性质是一样的,是为了降低劳动投资风险,体现真正的劳动价值,保障劳动收益的权益。

  LVA不是解决增加工资问题,而是通过理论推导开放工资增长空间

  记者:关于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问题,您是如何看待的?LVA是要倡导给劳动者大幅增加工资吗?您如何看待“收入倍增计划”?

  马小丽:关于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一是要建制度,即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二是要搭平台,这是关键,即开放一个工资增长的科学合理的空间,否则就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前提条件,LVA恰好满足了这个前提条件。通过LVA,计算出工资增幅的缺口,为劳资双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了一个工资增长的新平台。

  至于劳动者的工资能否或大幅增长,要看三个层面:宏观环境、微观状况、劳动者的价值贡献。我刚才说了,LVA是理论推导出来的,它不是要解决劳动者大幅增加工资的问题,而是通过理论推导,开放了一个工资增长的空间。

  至于“收入倍增计划”的提法我是不赞成的,LVA理论与其是截然不同的。首先,“收入倍增计划”源于日本的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这个来源就是错误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将其移植到中国来。

  其次,赞成者说是中央支持,人民拥护,这个提法就更加缺少科学依据并过于简单化,按此逻辑也可以说,对于一年收入倍增计划、五年百倍增长计划,人民会更加拥护,但这行得通吗?一个大的分配政策的出台要经过周密的论证,要有理论支持,要对国情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把握,所以,那些赞成者要好好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最后,赞成“收入倍增计划”的人说,提出“收入倍增计划”就像邓小平提出的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美元一样,这就更加有问题了,邓小平提出的宏伟目标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鲜明体现,是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我国领袖的科学决策和预言。作为学者,我们更应该深入分析国情,寻找理论依据,做出符合实际与逻辑根据的理论探索。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