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企要学欧钢联 用法律“自卫”
焦立坤
为何日本的铁矿石进口量不足中国的1/4,日本钢厂却总能与矿商们率先制造出一个“首发价”?
兰格钢铁分析师张琳指出,日本财团已在逐步控制钢铁业的上游产业,而日本钢铁企业抢滩国际市场的理念也先人一步,目前行动还在加速,“在铁矿石的其他主要产地加拿大、智利乃至印度,日本财团直接或间接拥有大量当地铁矿石企业的权益,上游铁矿石的利润可以弥补钢铁企业的损失”。
显然,对中国钢铁企业来说,这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是不要只成为对钢铁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都没有控制力的国际粗加工基地了。”张琳指出,中国钢铁企业要提高技术自主创新和市场控制力,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严格执行淘汰落后政策,尽快真正地兼并重组,以此来主导我国钢铁产业自己的未来。
“中国需要把铁矿石谈判上升至国家层面。”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戎刚则认为,铁矿石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其生产国家在背后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如果铁矿石仅仅作为一种普通商品,显然澳大利亚和巴西肯定不会纵容三大矿商如此大幅度地涨价;而另一个影响铁矿石谈判的重要砝码海运市场,则掌控在华尔街手中,而华尔街背后是美国政府。
“可以探寻一个供需双方都能接受的、由国际机构来监督的协调机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建议称。
此前,欧洲钢铁工业联盟已正式向欧盟举报国际铁矿石定价中存在的垄断嫌疑,斥责矿商们的无理涨价要求;世界钢铁协会已纷纷呼吁,各地监管当局审查铁矿石市场,彻查矿商们的垄断行为。另外,欧洲金属工业联络组织也表示,铁矿石价格暴涨将会损害欧洲经济脆弱的复苏势头。
介于此类担忧的情绪正在全球钢铁界蔓延,徐向春指出,中国钢企也应该运用法律武器采取措施来维护行业利益。
三种可能的结局:
最坏的情形是走现货价
目前,悲观的情绪笼罩当头。更多的论调认为,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中方妥协,接受季度定价协议,但钢厂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并最终将成本转嫁到下游的汽车、房地产、家电等行业。
2009年度的谈判无果而终,矿商们则采用“拖字诀”达到目的,令中方不得不按照日本钢厂与力拓达成的首发价来结算。不过,来自中钢协的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进口矿到厂价实际比前年下降34.19%,这种降幅显然要优于2009年力拓与日本钢厂达成的33%降幅的首发价。虽然差距很小,但是对于全球铁矿石最大买家的中国来说,节省的数目相当可观。
一位专家指出,照目前的情形判断,今年的谈判可能出现几种结局:一是中方无奈接受日韩价格,实行季度定价,涨幅约翻倍;二是中方拒绝跟随,将谈判“拖”下去;还有第三种可能,就是中国从中小矿山找到突破口。
目前业内认为第一种结局的可能性最大,论据是现货矿还在无休止地狂涨。据了解,目前来自印度的品位在63.5%的粉矿最高报价达166美元/吨。
支撑第二种结局的论据则是铁矿石高价存在大量泡沫,这种无理性的上涨寿命有限。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分析人士认为,“拖”的结果存在极大的变数,颇有用时间来赌需求弯化的意味,“等待的代价也不菲”。
至于第三种可能性,则是源自去年中方曾与澳大利亚的FMG达成更低的价格,尽管这个价格没有得到三大矿商的承认,但却属于历史性的突破。这位专家表示,尽管这一价格因后期未能在融资问题上达成协议,没有走得更远,但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希望这种惊喜能够不断制造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