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内贸为何难拧成一股绳 商务部官员开“处方”

时间:2009-10-28 13:5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内”“外”习性明显不同

  然而,经过一年的“磨合”,在一些内外贸企业成功展开合作的同时,大部分内外贸企业仍然“痛”感对接阻碍重重、进展缓慢。

  一是“单纯”的外贸企业无法适应内销游戏规则。王华坦诚,内销的游戏规则比较复杂。“而在国内,部分卖场进展费高、如遇商场装修要额外交钱,逢年过节送礼等等,类似的‘潜规则’太多。”

  二是部分外贸企业认为从国内渠道“收钱缓慢”,心理上存落差。不少外贸企业反映,内销市场受控于连锁大卖场等渠道,货款回收缓慢导致资金流不顺畅,存在极大风险。

  三是“口味不同”难适应。一些小企业直接表示,由于产品主要设计就是针对国外市场,因此不会考虑内销。

  而对于国内的大型卖场、百货商店来说,在欢迎外贸企业为国内市场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提出了多种原则要求:

  一是强调“服务高于质量”。而外贸企业做惯了“订单式”买卖,在售后服务等配套上乏力。二是部分外贸产品需要“转变口味”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在设计风格,尺码上,外贸货都需要做一些改变,才能适合国内市场。”武汉中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采购部经理欧阳义说。

  “内外”对接还需磨合期

  外贸企业转向内销市场遭遇各种“障碍”,甚至以失败告终,但这并不能遮住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失败的原因除了国内渠道的因素以外,也需要外贸企业思量自身。

  “很多外贸企业在经历了十年的外贸黄金期,已经习惯了过去简单的外贸增长模式,因此难以适应内销模式。”尚劲松认为,“此外,做内销也不是一种因为出口遇冷、为扩大市场而采取的‘促销’手段,而更应该是企业的长远战略,因此希望一拍即合、一两个月就想看到收益是不切实际的。”

  商务部外贸司商务参赞、广交会业务办主任文仲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冲击之后,从政府到企业都意识到内外贸需要一起抓,需要两条腿走路。但实际上,外转内仍需要一个过程,不论政策体系上,还是外贸企业贯穿执行上都需要一个过程。

  他表示,在政策层面上,需要开展以下几个工作:一是加大知识产权、专利体系建设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品牌建设;二是要解决内外贸结算支付“两张皮”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平等的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贸易制度;三是要在内贸领域,推行建立国内信用保险体系。(记者刘璐璐陈先锋王攀)

编辑:肖燕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