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定稿” 金融创新“含金”几何?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29日在此间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权威解读《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从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首次正式见诸中央文件,到此次专门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明确战略地位、具体内涵和目标任务,17年,梦想照进现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蓝图今日“定稿”。
上海经济的新引擎
“这是中央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明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从抽象到具体、从概念到内涵,从原则到具体路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轮廓日益清晰。”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平说,“这是继浦东开发开放之后,上海迎来的又一次历史性重大机遇,为‘后危机时代’上海乃至全国的发展提振了信心。”
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吴建融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家战略定调,意味着上海将逐渐更换经济增长引擎。在持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传统制造业、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原来推进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逐渐衰减,上海迫切需要完成结构升级,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新的增长动力。“而金融无疑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长仅为3.1%,增幅比2008年同期回落逾8个百分点,低于6.1%的全国平均水平。
“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不仅是上海转型的内在需要,也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举措。”吴建融说。
金融危机不仅在短期内导致中国因外需萎缩而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更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大量消耗资源能源、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增长模式显然不可持续,中国必须加快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又为中国提供了机遇,中国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并逐渐向国际储备货币迈进。
金融创新最具“含金量”
备受金融界关注的是,“意见”赋予了上海在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先行先试的重要责任,显著加大了对上海在金融领域先行先试的支持力度。
上海将有望在债券、期货、金融衍生工具等一系列金融产品创新领域率先“吃螃蟹”。意见提出,探索推进上海服务长三角地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研究建立不同市场和层次间上市公司转板机制,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积极发展再保险市场,等等。
“文件的每一条都有很高的含金量。每一个金融创新产品,都有很多工作要做,上海将据此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细则。”周国平说。他透露,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甚至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债券,都在研究酝酿中。
此前,上海已被确定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这不仅为上海本地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业务发展空间,提升其竞争力,也有利于上海逐渐成为人民币结算清算中心,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加速器。
“绿色通道”助推建设进程
而对于地方官员而言,此次国务院发布的《意见》中最有价值的一条,或许是其明确了要在国家层面建立健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指导协调机制,“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加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措施,认真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说,我国的金融业态是集中统一监管,全国一体化,没有市场分割,监管标准、市场准入也都是一样的。但上海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有很多地方要突破,比如说新产品推出、新机构引进、市场的开放等等,这些都需要中央层面来做决策。另一方面,现代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证券、债券、保险、信托等不同业态之间的交叉也越来越多。
“这些问题都不是上海能解决的,所以一定要在中央层面建立一个机制,来共同落实这个国务院的文件。”他说。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峰认为,以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潜在障碍就在于,所有金融审批权集中在北京。《意见》此次明确建立国家层面协调机制,不是说中央对地方放权,而是透露出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信号,通过部门协作促进金融市场化,同时加强基于市场理念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