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1+1》解析:公立医院改革难在何处

时间:2009-04-09 09:19   来源:CCTV.com

 

  主持人:

    您的意思就是说在我们国家不需要政府那么多投入就可以解决一个公益性的问题?

    李玲: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如何调整我们现在的价格机制、补偿机制,而且加大对它的监管。

    主持人:

    我注意到刚才您说,只要政府投入到了20%左右就可以解决公益性的问题了,但是现在很多公益性的问题。

    李玲:

    不仅仅是投入能保证公益性,我觉得保证公益性其实首先是政府的职责,就是你怎么给公立医院定位的,你给它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在这个定位下,与之相配套的投入机制以及监督管理机制,医院它是没有积极性自动实现公益性的,因为医院它肯定是作为一个个体,它是它个人目标,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公益性是什么?公益性是社会目标的最大化,公益性要求的是如何用最小的成本来保障人民的健康。比如说现在一个医院它多做预防,这样病人就少了,那它的收入就没有了,它就很难在这个市场竞争中生存。所以的话,公益性其实不是医院的事,我觉得公益性是政府的事。

    主持人:

    那不就是两股拧着的劲吗?因为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中的一个个体医院,它当然它是要逐利的,但是这次医改的大方向要求公立医院必须得保证公益性作为你所有医疗的前提,这两鼓劲怎么让它平衡出来呢?

    李玲:

    所以这也是要解决我们最迫切的问题,老百姓面对的是当医院过于趋利化以后,它损害的是老百姓的利益,因为所有其他的服务行业,比如我给你多提供服务,老百姓是受益的,因为老百姓可以选择,另外一个,多服务他也能受益。但是对于医院来说,如果它给百姓多开药,多检查,多治疗,这个对他们是有害的,不仅仅是他的费用高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损害了他们的健康。所以回归公益性实际上是真正是保障老百姓的健康。所以我说回归公益性更多的是政府的事,你如何下大的气力使它在公益性的轨道上。

    主持人:

    说到政府应当承担公益性这个责任,有人就说了,如果政府把医院全额拨款,我都包了,这不就解决公益性了,这现实吗?

    李玲:

    我觉得不仅仅是一个全额拨款的问题,还有你要有与它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

    主持人:

    请您说详细点,这个配套的监督管理什么意思。

    李玲:

    也就是说你得让这个医院它的院长、医生都是在替你行使保障老百姓健康的职责,而不是他们整天想的是自个的生存、自己的利益。

    主持人:

    这做得到吗?

    李玲:

    我觉得应该我们现在有个比较好的契机,我觉得从国际经验来说就是信息化,我觉得信息化是我们这次公立医院医改回归公益性一个最好的抓手。那么这一次在我们医改方案里面其实也谈了信息化的建设,我觉得可能一般的看了以后,并不明白信息化到底它的含义是什么,其实信息化除了老百姓未来会有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以外,其实公立医院的信息化以后,各个医院的信息是公开透明的,比如它的财务状态,它的运行状态、它的物流状态,这样老百姓就有一个监管。上一级机构,就是你的卫生主管部门也就能更好地监督管理这个医院,它是不是用最低的成本来保护老百姓的健康了,它的内部的运行是不是有效率。同时在这个信息的平台上它又形成了一个竞争的机制,因为各家医院都在这个信息的平台上,信息是互享互通的,在这个信息平台上,各个医院互相地竞争,又可以促使它进一步以控制成本为中心,而不是现在以盈利为中心。

    主持人:

    刚才李教授是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在关注公立医院,怎么能够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接下来我们不妨连线一位医院的院长,他是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院长石应康。我们知道华西医院是我们国家,当然也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公益性的公立医院。

    石院长您好,我们知道这一次的新医改方案里面,我们看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时候,现状,就是公立医院的收入是三块,一个是服务收费,再有一个是药品加成收费,还有一个就是财政补助三块。但是现在新的医改方案去掉了一块,就是要把药品加成收费给去掉。我们特别想知道,药品加成收费这一块在你们医院占到多大的比重:

    石应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

    我们医院的药品加成大概是1.5个亿。

    主持人:

    占到大盘子里面的多少份额?

    石应康:

    大概占到大盘子里面的30%。

    主持人:

    那如果按照医改方案这么进行的话,这30%的收入一下子就没了,这个亏空怎么补?

    石应康:

    我个人的看法,第一个是门诊费,我们现在医院从80岁的老教授到年轻的大夫,门诊费大概每一次是3块到20块,平均是11.5块,如果门诊费适当地提高,提高到30块钱,这个大概就可以增加四五千万,另外还应该增加一个护理的费用,我们现在护理的费用全院2400个护士,护理的操作和护理的费用每年的收入只有5000万,所以如果能够适当地提高护理的费用,那么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助。最后一个就是人员的工资,我们属于部管的医院,但是我们2500位编制内的员工工资是一分钱没有拨的,如果这个能够拨一个基本的工资,我想这三块加在一起,这1.5个亿是一点没问题的。

    主持人:

    石院长我们知道,刚才李教授在演播室里说了,医院有逐利的天性,如果说要确保公益性的话,对于这种是不是要保证了公益性,医院的这种积极性就会没有?

    石应康:

    应该说不会,我非常赞同她的说法,如果通过信息化,透明的信息这种导向的话,就可以把医院的服务,主要通过技术,怎么样通过更廉价、更好的服务,来给老百姓提供,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方向上来,做得越好的医院,那么应该得到的支持越多。

    主持人:

    好,稍后我们会有更多的问题跟您连线,我们先暂且进行到这里。

    我们再回到演播室,李教授,刚才您听了石院长对于您的这种信息化的回应之后,您怎么看他这种想法?

    李玲:

    我觉得我也很认同他的看法,因为他们那个医院其实就是在创造一种中国模式的医院。第一,它靠规模化,它实际上是全世界最大的医院,薄利多销,所以它能维持运转,他们其实政府的投入更少,就是说它现在运转的非常好,而且发展的非常快。所以就是您刚才说的,其实比如它是占30%的药费,老百姓现在非常担心的就是我把服务费升了以后会不会还是看病贵,药去掉了,服务费又上去了,但是我觉得比如像他的这个例子,政府如果能给它拨20%,那个10%从服务费,就是门诊,还有些服务其他护理费的增加,总的没有变化。

    主持人:

    还有一个,石院长说,他希望政府把人员的工资还有福利能够出了。

    李玲:

    所以我觉得政府的投入最应该是人员,因为调动积极性,我觉得这个人最大,人的宝藏。

    医师多点执业,尚需配套机制跟进

    主持人:

    说到人的积极性,我们不妨再关注一点,这次新医改方案中有一个说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要鼓励地方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换句话说就是鼓励医生去走穴,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李玲:

    我觉得可能走穴只是一个方面,我觉得很多外科医生,他不见得还有一个大手术10几小时以后,还有精力再去做一台手术,我觉得可能他是更多地给医生的自由,自主的选择权利,但是可能这个实施的时候,因为它是试点,可能需要一些配套的政策的完善,因为我们国家从医生的培养机制,到他后面变成一个单位人的机制,跟国外是有很大差别的,举个例子就是国外培养一个医生,它完全是自己的,我们其实基本上是国家在付的,比如美国,一个医生,他的学费可能就是50万美元,我们在北大医学院的学费是很便宜的,相对来说。

    那么同时,他进了这个单位以后,其实所有的医疗风险是单位在承担的。美国一个外科医生他一年可能得花20万美金买医疗诉讼的保险,所以他的风险完全是个人承担,所以他多点行医以后,风险他自己承担,我们可能现在都没有这些配套的机制,也就是可能会有一系列的问题,那么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怎么能使我们的机制和体制更加完善。

 

编辑:邵磌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