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僚经济影响深远
在孙立坚看来,资金密集型产业(如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产业(如动漫产业)效益上的反差恰恰显示了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下,日本经济的劣势——日元升值、融资能力弱、愈发难以抵挡竞争对手的压力等。
“以汽车领域为例,在德系车和后起之秀——中国、韩国等近年来的追赶下,尤其是中国有相对便宜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和放开日资企业与中国车企合作等背景下,日本的汽车产业链正不断‘往后退’。”孙立坚分析,“日企早已不能像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那样,通吃整个汽车产业链或是产业链的终端。现在,他们更多的是在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获得较强的优势,比如汽车零部件。”
“在利润‘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下,日本企业在其他环节只能受制于人。比如,在出售环节,就要受到欧美债务危机、中国经济相对放缓等导致的需求萎缩的影响及日元升值对企业利润的打击;在原材料环节,也要受制于国际市场中的高价。”孙立坚进一步表示,“与此同时,在效益良好的漫画和游戏产业中,日本不仅在亚洲乃至全球都少有敌手,更能掌握从起草、制作、发行、配套产品销售等全部产业链的话语权,即‘通吃’了整个产业链条。”
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2011年发生的“天灾”对日本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企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认为,“去年3月的日本海啸和福岛核电站事故对日本本土的一些精密零部件产业链造成严重打击,而去年夏季泰国大规模的洪灾又对日本企业在国外,尤其是东南亚的产业链的正常运作造成了重大影响。”
事实上,日本企业的内因也造成了日企目前的现状。据了解,在日本,职场潜规则排在首位的就是对企业的忠诚度。某种程度上,对企业的忠诚度甚至比能力、贡献更重要,这也是日本企业区别于欧美企业的主要一点。
“这也注定了在欧美企业发生危机时,裁掉的往往是拿高薪的一族,但在日企的企业管理文化中,在企业做得越久的员工往往会坚守其位,被裁掉的往往是可能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员工,这不能让日本企业有效降低成本。”孙立坚说,所以,在危机来临时,日本企业往往反应迟钝,不愿改变。
“但从根本上说,这有部分原因也是受日本阁僚经济模式的影响。”孙立坚表示,“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决定力量的是阁僚,即相关执行部门的负责人,而非精英阶层(如首相)。而阁僚往往都是终身雇佣制,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求稳、不愿创新等也自下而上地影响着日本经济,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和决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