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由于芯片的存储空间较大,银行卡可以实现“一卡多用”。今后的芯片卡里面将会存放很多信息,一张银行卡里可以存储社保信息,甚至是商场积分信息,可以支持银行卡进入公交、便利超市、快餐业等小额支付和快速支付领域,可以集现在的公交卡、购物卡、餐饮消费卡等卡片功能于一身。
银行人士指出,推行央行标准的芯片卡,也是在国际支付领域掌握主动权的表现。未来具体哪些客户先行发行金融IC卡、如何发行金融IC卡由银行根据自己情况决定。目前大多数持卡人所持有的磁条卡,仍然可以继续使用,不需要强制更换。
■ 影响
换“芯”成本将超千亿
“IC卡提了好多年了,各家银行都在探索,但都很谨慎。我们行具体发行计划还没出来,但按照央行的规划,借记卡、准贷记卡、贷记卡都升级为金融IC卡是必然。”一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告诉记者。
早在200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集成电(IC)卡规范》(PBOC2.0标准)后,北京、上海等地开始试点银行卡芯片卡工作。工行最早于2007年11月推出国内首张PBOC2.0标准信用卡。2010年底,银行卡发行量为24.15亿张。同期,我国金融IC卡发卡量仅900万张。
换“芯”成本高昂以及使用范围有限是重要原因。目前,银行要推行芯片卡,就要对目前受理磁条卡的设备进行改造。据了解,一张磁条卡成本大约2至3元,而一张芯片卡要20至30元,更换20亿张银行卡的成本将达到400亿元,还不包括更新ATM与POS机的成本。智能卡POS终端、ATM机的更换成本约2500元/台和8000元/台。估算下来,整个换“芯”成本将在1000亿元以上。对于银行来说,保守估计每张IC卡的成本在30元左右。
此外,目前金融IC卡的受理环境并不理想,发了IC卡却没地方用。银行人士表示,在央行的推动下,IC卡的支付环境会得到改进。只有应用领域多了,银行才有更大的推动力和增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