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成支付首选 节前消费提防八大雷区

2010-02-01 13:10     来源:新华网     编辑:胡珊珊
 

陷阱篇

雷区五:小心免年费政策“突变”

免年费是信用卡推销的一大招牌。目前,各银行为了吸引办卡者大多提出了普通信用卡首年免年费的政策,而第二年虽开始收费,但持卡人仍可以通过刷卡满一定次数或是满一定金额来减免,因此,渐渐地,年费问题已被实际应用信用卡的持有者忽略。不过,不可忽视的是,有些银行信用卡的年费政策会突然出现变动。市民余先生就因此吃了亏。

日前,余先生突然收到深发展银行的催款通知书,被告知需要支付信用卡年费,而在他的记忆中,已经达到了银行规定的免年费刷卡次数。但经过查询后发现,去年5月,该银行信用卡年费政策已出现了变动,免年费的刷卡次数标准有了不小的提高,而余先生因经常用另一张信用卡消费,所以这张卡未能达到免年费的新标准,没办法,他只能默默承受这个损失。

商报提醒:信用卡年费虽然不算太多,但毕竟是一笔额外的支出,能免最好。目前,各家银行的信用卡年费标准都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信用卡中心发行的信用卡,年费标准也会有很大出入,因此持卡人在办卡时就应该先问清楚这个“潜在成本“有多高,尽量选择容易达到年费减免条件的信用卡。从余先生的经历中可以吸取的经验是,年费标准其实也并非一成不变,会随时出现变化,尽管只是极少数银行出现这种现象,但仍需要关注和提防,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雷区六:小心银行电话“被开卡”

如今,很多银行考核营销员的业绩变成了根据有效卡的数量,即如果客户在办卡之后不激活、不使用,营销员则拿不到提成。因此,银行方面对于未开卡的用户,出于各种需要,会为促其开通而想尽办法。

3个月前,刘小姐为帮一位做信用卡业务的朋友完成任务,办了一张某银行的信用卡。朋友说,只要不开卡就不会产生任何费用。然而前日,该行信用卡中心的一名客服人员突然打来电话,问她是否办过一张该行的信用卡,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便提出为确认该卡为本人持有,需要跟刘小姐核对一下资料。刘小姐当时没有多想,就按照客服人员的提问回答了办卡时留下的地址、电话等。谁知,客服人员接着就表示:“您的卡已激活,您可以通过服务电话9××××修改密码并使用。”就这样,刘小姐本来抱定让卡“睡眠”的想法宣告失败。

商报提醒:办卡不开不交费,持卡者不急但银行急。对于类似声称信用卡中心要核对资料的电话,首先出于保护自己个人信息安全考虑需先确认是否真的是发卡银行;再了解其电话用意。若暂时不想开通就明确表明态度;而若真的不需要就还是早点销卡,对自己和银行都好。遭遇了“被开卡”也不必烦躁,可以联系客服人员销卡,一般情况下,普通信用卡首年是没有费用的。

雷区七:小心POS机毁了您的信用

POS机刷卡再正常不过。刷卡消费后,核对金额、签字、留存好底单以方便对账,绝大多数持卡者都会认为做完这一切就算OK,完成了一笔安全、成功的信用卡消费。其实不然,殊不知,在那小小的POS机背后也隐藏着“坑你信用没商量”的陷阱。

吴先生拥有一张某银行的白金信用卡,可以享受10万元的透支额度。日前,他准备和家人在春节期间去新加坡旅游度假,但因担心信用卡里的额度不够,于是昨日便早早给银行打了电话要求临时调高额度。谁知,接电话的客服人员却以其信用评分不够拒绝了他的申请。吴先生很生气,自己从未逾期还款,怎么就变成问题客户了?银行信用卡中心解释说,从其用卡记录上看,一些刷卡消费的商户名称都比较特殊,如几笔金额较大的有建材公司、信息科技公司等,他们认为吴先生存在套现嫌疑。吴先生很冤枉,自己从未到过这些地方消费,怎么出现这些记录呢?随后回想了一下,这些金额应该是在某商务会所和某洗浴中心产生的,只是POS机的申请商户并不是这两个地方而已。

商报提醒:有些零售服务性行业商户冒用或借用其他商户的POS机来刷卡主要与手续费有关。据了解,餐饮、娱乐行业的POS机刷卡手续费最高,一般要按照消费金额的1%至2%来收取;而批发类企业的刷卡手续费偏低,每笔20-50元,如果刷卡金额较大,手续费价差着实不小。春节前后,购物、亲戚朋友聚会,大笔刷卡消费在所难免,持卡人在关心安全刷卡的同时,也应关注刷卡消费商家的状况,因为在银行看来,刷卡消费商家的情况可能影响到刷卡人的信用情况,如银行认为个人不应该频繁在建材公司刷卡消费,因此就可能将其认定为可疑消费。

雷区八:提防扣年费的短信骗局

春节将至,关于信用卡的一些诈骗案件开始增多,电话、短信、邮件,方式五花八门。

上周,王女士接到这样一则短信:“××银行提醒您:我行将从您的信用卡中扣除年费1200元。详询:8160××××,××银行客服中心。”她一下子就懵了,自己办的信用卡首年不是没有年费吗?难道政策变化了?于是,她按照短信中的电话打了过去,对方似乎很专业地告诉王女士:“我这里是××银行信用卡管理中心,根据总行要求,对您的信用卡扣除年费。如有疑问可以提供您的身份证号和卡号,我帮您核对,您也可以持卡到银行柜员机核对。”王女士留了个心眼儿,并没有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随后向发卡行咨询,得知这是骗子精心设下的骗局,对方想冒充银行人员,最终诱使持卡人将银行账号内的现金转入他们的账号。

商报提醒:信用卡诈骗近两年逐渐增多,尤其在过年过节,消费正旺之时,或是“善意提醒”或是“危言耸听”,但最终目的就是套取银行卡的信息资料。对陌生电话,特别是对于涉及到现金、转账的电话,一定要谨慎,持卡人切记不要随便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出现疑问及时致电正规的信用卡服务热线咨询,不要妄自猜测或轻信他人,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而一旦被骗,应立即到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北京商报记者 王丹)

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