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仍处增长“长周期”
受访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长周期”。瑞银的汪涛谈到,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形势不错。短期看,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外,企业自主投资强劲,制造业增长迅速。企业升级换代,更新产能设备的大部分资金来自自留利润而非借款。
她还指出,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增长通道中,支撑因素包括:一、国内劳动力大量富余,大部分从事粗放型劳动密集产业的人口还未转入生产效率较高的行业;二、产能升级,企业设备升级等投资需求势头不减;三、国内的高储蓄率说明拉动内需仍有很大空间。
沈明高则认为,在高储蓄率之下,投资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甚至是未来十年增长的动力之一。长期而言,中国应逐渐从外需投资(为出口而投资)转向内需投资(为国内消费和服务业发展而投资)。他还谈到,当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后,消费增长的重要性将逐步显现。中国政府早就提出要实现投资、出口和国内消费的平衡,关键是落实。
对于中国经济面临的短期风险,专家都突出了外部风险。汪涛谈到,美国今年以来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攀升,再加上欧债危机蔓延,使得中国和东南亚一些贸易出口大国受到较大冲击。对此,中国一方面要接受外部环境疲弱的事实,调低对经济增长的预期,另一方面要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损失。目前中国在财政刺激措施方面仍有余力。
沈明高则谈到,全球经济将面临较长时间低增长,甚至间歇性负增长。中国以外需依赖为主的现有增长模式或已基本结束。而以所处发展阶段和结构调整潜力看,中国经济仍处在一个增长的长周期中,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增长动力的结构性转换。
此外,对于中国价格走势,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通胀已经在7月见顶。屈宏斌认为,尽管预计消费物价指数将会在未来几个月逐渐回落,但回落速度可能很慢。他认为,抑制通胀仍然是政策重心所在。
汪涛则谈到,中国物价走势总体确定,但仍存在三方面的变数,一是是否出现对粮食丰收造成影响的重大自然灾害,二是全球央行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是否会导致上游产品价格坚挺,三是中国偏紧的政策如果逐步回归常态,是否对价格产生影响。
沈明高指出,在承受较低经济增速的同时,未来中国需要适应较高通胀水平。食品价格上涨、工资上涨、结构调整和相对较高的大宗商品价格都有可能将通胀率从过去10年的2%左右推至更高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