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关注的问题
记者:今年一号文件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要求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如何逐步落实这一要求?
易纲:我觉得这项政策的实施虽然存在困难,但还是可行的。
近几年一直在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农村金融服务明显改善。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支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支农信贷投放不断扩大,其农业贷款增长率近几年一直高于一般贷款增长率。中央银行已经出台了许多关于中小金融机构、社区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包括倾斜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再贷款支持、优惠利率等等,希望通过这些金融政策建立一种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和更多金融资源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
应该认识到,农村金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比如财政、税收、地方政府等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未来只要坚持金融政策向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倾斜,我认为,上述政策操作是可以做到的。
记者:最近一段时间,央行和一些国家和地区如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和白俄罗斯等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有什么重要作用?这是否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又迈出了稳健步伐?
易纲:对待人民币国际化要有平常心,这不是主观刻意推动的事情,而应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上,第一,我们要考虑各方的看法和感受,否则"欲速则不达";第二,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如果贸易伙伴选择用人民币结算,我们当然要提供便利。
记者:最近中央政府决定代理地方政府发债2000亿元,如何评价这项政府融资体制改革?
易纲:首先应当明确的是,此次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是由财政部代理发行,评级和发行主体依然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承担还本付息责任,债券发行所募集的资金纳入省级预算管理,主要用于中央投资地方配套的及其难以吸引社会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这和地方政府直接发债是不同的。其次,在1998年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时,中央政府也代理过地方政府发行债券。
我们也支持在产权清晰、治理结构完善的前提下,符合标准的企业发行中期票据来解决积极财政政策所支持项目的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记者 魏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