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融资快速增长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记者:今年年初以来,商业银行贷款增速迅猛,1月份贷款投放1.62万亿元,其中40%是票据融资,市场对此很关注,关于票据融资是否形成有效需求的讨论很多,并且认为存在一定的套利行为,您怎么评价这些看法?
易纲:今年1月份新增贷款中40%是票据融资,这是银企双方的市场选择。对企业来讲,票据贴现利率比较低,可以降低资金成本,而且申请流程也比较简便;对银行来讲,目前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72%,央票收益率在1%左右,均低于1.8%~1.9%的票据贴现利率。从收益的角度出发,银行有流动性,首先会考虑放贷款,如果没有合适的贷款项目,就会考虑票据贴现。从调控的方向看,中央提出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目前贷款增长略快一点也不是不好,票据融资有助于企业以低于贷款利率的成本获得资金。
至于套利行为,我认为不具有操作性,没有多大套利空间。从利率上看,票据贴现利率是1.8%~1.9%,而6个月存款利率也只有1.98%,略高于1.8%。其次,现在签发的票据期限大多数为6个月。票据开出之后,经过几次背书,贴现的平均期限也就是4个月左右,所以票据贴现获得的资金再去存款也只能按3个月存款利率计息,而3个月存款利率只有1.7%,低于贴现利率。因此,实际上不存在套利的空间。
从商业银行运作来讲,如果商业银行控制风险能力较强的话,以票据中心等形式开展票据业务是银行业务的专业化分工,并不是一件坏事。同时,票据融资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因为收票企业和背书企业一般都是中小企业,这样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和支付问题,又可以大大减少"三角债"。
暂时不会出现全球流动性过剩
记者:在金融危机之前,大家都在谈论流动性过剩问题,危机发生后,仿佛一夜之间出现了普遍的流动性短缺。现在各主要经济体在不断向市场注资,将来是否会突然出现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
易纲: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其实,美联储在释放流动性的时候,已经预留了将来回收流动性的工具和空间。我认为暂时还不会出现流动性过剩。首先,因为担心"对手方风险",金融机构不敢放贷;其次,很多金融机构,包括众多小银行、汽车公司的财务公司等,信用创造功能"瘫痪"。因此,美联储释放的流动性要么沉淀在金融机构,要么以超额存款准备金等形式回流美联储。
流动性恢复正常的前提是金融机构恢复放贷功能。金融机构只有在资本充足率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够正常放贷。而要提高资本充足率,要么对金融机构注资,要么购买或剥离其不良资产。只有这些金融机构恢复正常放贷功能以后,才可能出现流动性"正常",进而才有可能转为流动性过剩。在前段时间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公布的金融稳定计划中,就包括成立金融稳定信托基金和成立公私合营的投资基金,旨在通过政府资金的杠杆效应,推动私人资本帮助市场再度恢复运作,进而解决金融机构的问题资产。在目前情况下,美国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信贷萎缩,政府出台政策或进行救援的重点是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使得信贷市场功能得以恢复。从目前看,流动性恢复正常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