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况 危机中的赢家和输家
金融危机让世界恐慌,但并非所有的机构都是输家。《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考克斯日前撰文指出,有些机构在这场危机中倒闭或大伤元气,但也有些机构则趁机发展壮大。
考克斯认为,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业的变迁反映了市场的效率。整体来说,今天的金融机构可以分成四大类:赢家、幸存者、尚未脱困者和输家。
赢家可以通过市场看出来。高盛的股票价格在一年内上涨近30%;摩根大通和巴克莱涨幅也有15%。国际银行和瑞士信贷分别上涨10%和7%。
这些公司有个共同点。他们在信用泡沫破灭前,都比较谨慎地限制风险。这说明他们的管理团队优秀。现在这些赢家的高级主管都还是原班人马。当然,能做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他们有先见之明,也可能因为他们就是保守,或者就是运气好。总之,他们现在的处境非常好,好到可以趁机吞并其他落难者。
比如,摩根大通在雷曼垮台不到两周后,就买下了华盛顿互惠银行,在金融业领域攻城略地。高盛交易业务也大肆扩张,今年上半年营业额比去年增加79%。瑞士信贷则抢走很多对手的初级经纪和私人银行客户。
主要的幸存者有: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富国银行和摩根士丹利。这些机构勉强通过危机的考验,目前的情况不坏,而且似乎正在进一步好转。当然这和政府撒钱救急是分不开的。这些机构的股价虽然都滑落,但比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情况要好一些。
比幸存者情况稍差的是尚未脱困者。比如股价一年来下跌了35%的美洲银行(也称美国银行)、股价腰斩的通用公司和英国的莱斯银行。这些公司拥有高价资产,但投资人担心这些资产可能会贬值或者还需要注资才能转活。
更惨的就是失败者了,它们股价大跌,而且大部分都被政府接管。比如美国国际集团(AIG)、房地美和房利美,还有损失惨重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和花旗银行。这些机构都靠政府干预过日子,谁也不敢保证他们还能重新成为能够获利的金融机构。
危途 金融巨兽大到不能倒
金融危机对很多金融巨兽来说,也许是福不是祸。那些因为“大到不能倒”而获得政府援助的问题银行,在金融动荡中存活下来后,进一步巩固市场并对消费者放款有更大的影响力,更有获利的潜力。
摩根大通银行现在握有超过全国十分之一的存款,美洲银行和富国银行也各持十分之一左右。虽然在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已经重新规定美国人如何获得房贷、学习贷款和其他信用类的业务,但监管单位却没能对“大到不能倒的银行”越来越大的问题提出对策。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董事长希尔拉·拜尔说:“这是我们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金融巨擘引发危机,但如今它们在这场危机中反而变得更巨大。”
达拉斯联邦准备银行总裁理查德·费舍尔说:“没有人希望分割这些银行,但我们希望这不是一个寡头市场,其他从业者也应该有发展空间。”
在正常情况下,商品涨价,消费者就会另选商家,但金融服务却没这么简单,当消费者的账户、信用卡自动扣缴都属于同一家金融机构时,换银行就是一件大事。